作者: 布鲁发布时间: 2024-04-13 12:28:11 浏览:0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托尔斯泰多在一个崇高的形式中写作,陀思妥耶夫斯基又只将深涩冗乱的作为内容的全部,前者不知真正的苦难,后者又理不出一条崇高的道路,而契诃夫恰恰是他们两者的结合与超越,如此优雅,如此光明,如此温柔,如此深沉,而契诃夫的生活状况又恰恰介于两者之间,也许真的应了那句——物质决定精神。 第六病室也许不是他最好的小说,却是冲突最激烈的一篇,里面的主人公医生就得前半生自由生活就像是托尔斯泰哲学的缩影,当一个人并不知什么叫真正的痛苦,也就失去了对真实人生的敏感,他的思想主题可能宏大而崇高,却往往缺失活力,在概念符号中变得些许麻木,远离他所立足的土地。因为契诃夫深受托尔斯泰影响,但确是更如实地贴近俄国民众心理层面的实践者。至于陀翁我一直认为他有些事情是想不太明白的,或许因为他所处的泥潭更深,也就是契诃夫笔下医生被骗入第六病室不得自由才真正了解了室主的痛苦,才学会了愤世嫉俗,呐喊于不公境遇的需要与勇气,才成为一个在真实苦难中生过与死去的人。 不想在反抗这一主题上作过多的解读,毕竟契诃夫的反抗是优雅的礼貌性的非暴力的,在诸多冲突中,人们总会感到诸多的怯懦,不安,尴尬,打破原有的旧事物哪怕仅仅是在思想层面,都需要强大价值观与精神力量。 契诃夫无疑是我心中的短篇小说之王,是将哲学与文学结合到最佳的人,对男女情感的描绘也超出了其他作家达到出神之境,虽然这是作为一个男作家眼中的女人形象,她们却不乏善良,温柔,知性,在文化的被动中在慌乱的情绪中,也有着无数让人震撼澄明而崇高的女性视域时刻,所有这些应该得到真爱的女子却最终在渣男、家庭社会文化偏见的权威中沉于悲伤,无疑在某种程度上,女性的境遇代表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分性别的无差视化视角的个体,是否只是我们一种公平理想的缩影呢?看到作为弱势群体的她们,是否也有着某种虚弱的体质而易受感染呢?父系社会下的道德文化曾在传统时代中是主角,现代的解放中又有了物质化的倾向影响,在商品消费时代,交换能让人生存,若如果一个灵魂不止于此,那么价值不该只在别人身上寻找与交换,更应该看及自身。荣格所言,向内审视是一种真实,向外张望是一场幻梦。同理,自由女权不是过多的从他者手中去争取索要什么,他们爱你,总会去给,他们不爱,你也总是求而不得,所以看似自由的人们,却无法摆脱不能去爱的枷锁。 ——俄国文学 #托尔斯泰 #契诃夫 #读书 #杂思

评论: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