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ananvol发布时间: 2025-02-01 09:03:53 浏览:5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苏格拉底:最极端的仇恨往往来自最极端的欲望》 柏拉图说 靠着繁衍 生命得以永续 叔本华说 永续的不是生命个体 而是作为类属的生命本身 虽两位都看到了 大自然的内在本质即生命意志 性冲动是最为强烈的表达方式 但柏拉图的性冲动认知 情感和精神性更为丰富 而叔本华的底层逻辑 更为纯粹直接 弗洛伊德正是从叔本华处 发展出了他的性本能理论 将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论看成了 完全的绝对的生命核心---性冲动 这种极端偏离受到 荣格 阿德勒等多人批判… 这就是人类认知的曲线特征 扩张 聚焦 细分 极端 崩塌 追溯 反思 重建… 爱情亦如大自然  充满生命意志的冲动 两颗相爱的心急切渴望 纠缠着融为一体 因此本雅明的那句表述 近乎图腾般地抽打人心 我再次与你遇见 是为了救赎 第一次未能真正认识你的遗憾… 我有点站立不稳 于是只能用解嘲掩饰内心汹涌 ~~ 呵呵 想多了 难道不是兜兜转转 最好骗的 还得是你… 虽然是个解嘲的笑梗 似乎把我们沉浸在对爱情的 浪漫幻想中拉了出来 告诫你 本雅明说的是少数深情君子 现实中更多的是骗人渣子 而更恶毒的还在后面… 弗洛伊德的极端性理论用在 三大暗黑剧毒人格里 是非常解释得通的 正常人理解的爱意味着 利他 奉献 共荣… 而剧毒人格的爱意味着 霸占 破坏 毁灭… Kill me with love 就能极其精准 体现他们的“爱情观” 别以为是《黑猫警长》里男螳螂为 繁育下一代爱的结晶而牺牲自我 求母螳螂嘎了他奥 最极端的仇恨往往来自最极致的欲望 Kill me with love 正如弗洛伊德对性的绝对阐释那样 变态的爱满载仇恨 借由极端的毁灭行为 达成极致的性欲望满足 由此 性冲动彰显了生命意志 这就是剧毒人格的“爱之逻辑” 所以从这点来说  弗洛伊德的性极端理论 还是有立足之地的 它的现实价值就是 看透剧毒人格的变态之爱  远离邪恶的人形恶魔 #亲密关系

评论:
作者: 所以哪里的文化在拼命灭冲动,反人性?所以我写了中间那段人类认知的过程规律。不可能完美,所以需要不断继承批判和创新。所以哪里的文化是先进的客观的真实的可行的?
不再年轻: 其实那点事儿没那么神秘,和吃饭喝水一样正常的需要,按照繁衍法则,站在女性立场要选择强有力的对象,站在男性立场就成了赢者通吃。这样的话对普通男性人就变成了稀缺资源,设置了门槛,需要努力变强,这个过程推动了发展。当所有人都变的强大到不用考虑医疗,养老,住房这些硬件后,才会平淡面对。所以一夫一妻在当前阶段才是反规律的,狮群这种原始的规则才是正常的演变。无后为大的文化是为了给人一个念想,有努力的意愿。为啥打击放粉灯的小店,就是怕你不努力了,然后过不下去了又上街零元购。过分自由的文化,在物质没完全保障前,从群体的角度未必是好事,发展会变慢。
流浪的陌生人: 信息量有点大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