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葳蕤生光发布时间: 2024-06-05 18:36:14 浏览:4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如何应对拖延症』 一个人要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还是应当从个人成长经历中去寻找内在动力和资源,正如一些人所表现的拖延症,总让我联想到一系列存在主义的哲学命题,存在主义认为人生的一个核心问题,在于为自我统一性而焦虑,但人有时候会为了抑制焦虑感而选择逃避自由,“统一性”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哲学问题,简单来说就是我怎样确认我是谁?因为表面上看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大量我们无法掌控的事件,这些事件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认知,我们内心状态常常处在各种波动和外界的影响之中,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变化,我是怎样确认我具有一个连续、统一和稳定的自我? 如果我感到我的生活和历史都是碎片化的、缺乏组织、没有意义和目的的,那么就必然会产生自我统一性的问题,即我们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自己?这种不确定很容易导致焦虑,面对这种焦虑人有两种倾向:一种是直接停止探索,不假思索地接受一个现成的身份,比如接受父母给自己的定义,小圈子给自己的定义,学校职场给自己的定义等等,这通常意味着对社会规范和环境的妥协,这种做法虽然可以缓解一个人的焦虑感,而且可以让自己停止拖延,但也回避了自由和对自我的责任,从长远来看,其实也是让自己错失了建构一种更加开放的人格机会,所以说不拖延不一定比拖延更好,不拖延可能意味着一种更严重的问题,缺乏自主逃避自主,许多教人克服拖延的办法,其实都是以减少自主性为代价,比如网上有人说要摆脱拖延,需要更强的计划性,需要找人监督自己,需要隔绝掉各种外界刺激,但这其实就是大多数高中生的生活,某种程度上说,很多心理问题,恰恰是由于自主度提高带来的自我分化,但这不意味着那种没有自主的状态是值得向往的;面对自我成长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分化,另一种做法是保持思考,面对互相冲突的经验事实,个体努力探索自己的真实感受,去辨析这些经验背后的内涵和意义,如果成功的话,个体会变得更加自信和有自尊,但也可能遭遇挫折,个体变得更加焦虑和自责,比如没能满足大学课程的要求获得了较低的评分,不如周围同学写作业速度快,就容易陷入全面的自我怀疑跟否定,并对自己采取本质主义的归因模式,也就是怀疑自己本身就没有能力,而一个具有灵活性解释力更强的自我概念,则会将自我与表象拉开一定距离,当事人能够意识到任何体验都具有自由解释的深度,从而提出一套既能保护自我,又能不丧失现实性的理论,比如,当我看到老师给我的某次论文打了低分,我感到不可理解,就要被自责的情绪淹没了,我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但是这个低分现象,还可以有无数个被解释的路径,如我可能优先从老师的角度思考,认为老师或许过分强调规范性的价值,忽视了我在论文中提出的一些有意义的思考,即使从学术标准的角度来看,它不是一个好的论文,那么我也会以我个人的标准来审视它,如在文章中我提出了某个对我自己来说是很新颖、很深刻的观点,虽然这个观点早就被前人说过了,但这也是我独立思考的结果,我在写作过程中头脑很兴奋,组织起了大量素材,这同样是这篇论文的价值所在,尽管老师未必承认这一点,但现在上帝视角来看,它仍然具有不容抹杀的价值,这同样能够证明我的兴趣是真实的,再假想,如果我是一个教授,我可能会做一个积极发现学生价值的人,这样我就会从一个更高的立场上否定世俗的权威,而不是完全接受他对我的评判。总结起来,我们不应该把拖延现象简单视为一种症状,而是将其视为自我探索的一个信号和启示,去挖掘我们抗拒的深层原因,自我统一性是人一生中的核心问题,“我是我自己”,这并不是一个不言自证的命题,而是在一个人的思考和实践行动中建构出来的,随着一个人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自我的连续性和统一性,他也就越能够在现实的波动中,发现一以贯之的东西,而不会瞬间怀疑自己的全部判断。#统一性#拖延症看法#焦虑情绪



评论: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