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接上条
不说书中另外一个地方两百多年前的世界,说回到我们当下的现实里。
相比前人,懂得更多的我们,物质层面富裕太多太多了,那过得更好了吗?
一百多年前尼采说上帝死了,这是个标志,标志着那些过去依托信仰建立起来的一整套道德规范与价值观正在瓦解。
人类文明,尤其是现代科学的巨大进步,天文学、地质学、生物学……各门科学从多维度的建构起一整套完整科学体系,那些冰冷的科学消解了神学的种种神秘。每一种信仰都是,他们的那座至高无上的神殿在很多很多人心中都不再那么神圣。
曾经以信仰为核心建立起来的一整套道德体系怎么办?
如果命运无常只是偶然,死就是终结至虚无。那么如果善恶没有报,为何还要善?
道德全面崩溃了吗?这百来年里,人类文明一直在努力自救的重构当中,但可见的是无所畏惧的人普遍的存在,真诚的人正被撒谎的人欺骗着,高尚的人正被卑鄙的人伤害着。
各类文艺作品热衷于刻画各种各样的“堕落之城”,这是世俗时代人意识里的天然好奇,还好的是,不管那类作品如何全员恶人,作品里都还能看到人性善良与美好的呈现。现实里为了共同的美好未来,更多数的人也都知道如何去做,并且在为此努力着。
在这神圣日渐式微的世俗时代,我们想要的美好并不会就此堕落到只剩寻欢,精神上的终极追求,也并非只有那些超验的权威能提供的,意义从自我出发的建构,无数人在共同重新建构中的。
前几个月看吉卜力新动画《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那电影丢出信仰崩塌后人应该如何面对生活的拷问,那电影自问自答自洽得极其一般,说教式的在教人勇敢面对生活,不过反过来说,虽然简单但朴素且真诚,其实也是一种温暖的慰藉。
那之后有一段时间我也在想这问题,并且写了一个三流鸡汤式的破玩意在稿纸上:
“我想要可口的饭菜、温暖的被褥、舒适的枕头、无须恐慌的明天,再然后搞几本书看看,拍点东西玩玩。”
写完后洋洋自得没一会儿,就发现“恐慌”那句的份量真的好重。
世事无常,白云苍狗。心中有爱的人,如何能不恐慌。平安、健康成为最普遍的祈愿词,对应的就是人潜意识里对无常的恐慌,无力把它们永远挡在家门外的恐慌。长辈都会越来越老,孩子终有一天要独自去这个世界闯荡,无力的恐慌也许在未来结婚生子后也将会到我头上,到时候应该也认认真真的拜拜。
信仰是一种对抗恐慌的力量,别笑奶奶们拜得虔诚。
读完这大砖头,关于信仰的一点疑惑,貌似解开了点,又坠入更深的困惑当中。离开旧世界后,在如今的世俗时代,终极意义真的瓦解吗?人就只能寻求各种自己去发现寻找各种小意义小确幸?也许是时候耐心读查尔斯泰勒那每次读一点就退缩的更大块砖头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