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蒙信任,前两天,我在后台收到一位读者的来信,信中写道: “张老师你好,我最近遇到一件事,心里很纠结,希望通过文字寻求您的帮助。 前几天发小突然来找我借钱,说是家里的老母亲突发心肌梗塞,好不容易砸了17万,才把老人家从ICU中抢救回来。 现在又被医生告知,要想保证母亲今后的生命质量,就必须再做一个心脏搭桥手术才行,至少还要再准备十几万。 我这个发小,其实经济条件并不差,一年20多万的收入,按理来说不至于到找别人开口借钱的地步,这次主动开口,说明确实是遇到难处了。 作为多年老友,我很想去帮助他,但同时心里又很纠结。 借钱吧,知道治病是个无底洞,还上这笔钱遥遥无期,自己手头也没那么宽裕,而且自己也有一家老小要养。 不借吧,心里又实在是过意不去..... 说真的,在现实面前,我真的做不到和年轻时一样,把情谊看得比什么都重了。 最后拧巴了半天,还是微信转了1万块钱给他,想让自己内心好受点。 我不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想听听您的看法。”
首先感谢这位读者对我的信任,我很能理解你内心的纠结,我之前也遇到过和你类似的情况,最后处理的方式也和你差不多。 这种事情很难有标准答案,不必强求让每个人都满意。 我们大多数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光鲜亮丽,但背后谁都是顶着生活的巨大压力的。 我们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普通人,我们都有自己的家庭要养,在现实面前,没法和年轻时一样把情谊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这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 另外,1万块虽然看似不多,但每一分都是我们的辛苦钱,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相信你的朋友也能理解你的难处。 毕竟,疾病、事故、意外都是人生旅途上的暗礁,指不定哪一天自己也会遇上,我们也需要提前为自己的家庭做好打算不是吗? 要钱还是要命?这道选择题,看似离我们很遥远,但其实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上演。 我记得之前看到过一个医学纪录片,片中有这么一段令我印象深刻。 那是一位30多岁的重症胰腺炎患者,在ICU里仅能维持生命,我已经忘记了她的名字,但还记得大家都叫她“九床”。 她住了半个多月ICU,催费单上几乎每天都出现9床的名字。 9床,欠费26000元
9床,欠费30800元
9床,欠费53000元...
那些日子,9床成了ICU里大家时不时地谈起的话题,担心她的家属会选择放弃治疗。 果然,没过多久,9床不得不提前出院。出院前几天,她全身浮肿,呼吸衰竭,行气管插着管,上着呼吸机。 出院那天,9床看见丈夫进来,她像往常一样,浮肿的脸上浮出一层笑意,吃力地向丈夫挥了挥手。 但她丈夫,并没有看向她,而是一直望着医生,仿佛在故意逃避着什么。 医生停顿了一会儿,才说,9床,别怕,我们今天需要把管子拔了。 9床脸上的笑意顿时凝住了,怎么要拔管子?她说不出话,但眼神里满是疑惑,她将目光从医生移到一旁的丈夫身上,丈夫看向床畔的监测仪,没有说话。 她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扯了扯丈夫的衣角,终于,他的丈夫说话了:“咱们回家治,真是没有办法在这里待下去了,亲戚都借遍了”。 护士要伸手解下她嘴上的呼吸面罩,她一把抓住呼吸管子,惊恐地望着医生,再望着丈夫。管子插在嘴里,她无法开口,可是她很清楚,这是救命的管子,哪能拔掉?管子在一天,她的生命才能维持一天。 当医生最终伸手拔掉她身上的插管的时候,她抓住医生的手终于慢慢地、无力地松开,眼泪一直在流,那种求生的欲望令人看着心碎。 1个月后,得知她去世了,这是预料中的结局,大家并没有那么惊讶。 生和死这个大命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并不会去考虑,但当我们真正面临的时候,往往都会措手不及。 救命谁都想,可前提是自己花不花得起这个钱? 就算花得起,会不会最后人财两空,自己还要负债? 还是钱的问题,如果能负担得起,谁都有要求医生马上做手术的底气,而不会纠结于计算钱与生命哪个价值更高。 没进医院的你,根本不知道钱有多不经花。进了医院,你就会知道你的那点钱就像在长江里打了几个鸡蛋,根本拍不出啥浪花。 如今的我们,万事顺遂的时候,一切看起来都还过得去。但意外一旦来临,大多都招架不住。 我不敢想,万一哪天我倒下了,年迈的父母如何安享晚年,孤身的伴侣如何支撑整个家庭? 说实话,我们很难保证一辈子不遇到这些事情,也无法避免它对生活带来冲击。但是有两样东西是我们可以决定的: 第一,是面对苦难的态度。第二,是未雨绸缪的准备。
至于如何准备?我觉得就两条路: 1、不断增加收入、控制开支,掌握尽可能多的存款,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意外。 2、对于结余比较少、收入增幅比较慢的读者,应对风险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和家人的保险配置齐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