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个贴子说法国人诉苦,冬天难熬,要选择取暖还是吃肉。 这么艰难因为取暖电费暴涨,日子难过,为了省钱,有的人不得不把暖气从20度调到15度… Excuse me?? 不得不调到15度?15度的苦日子? 真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矫情[地铁老人看手机]。我瞬间收起了同情心。 作为从出生倒大学毕业,取暖靠抖的江浙老百姓,没超过零下10度,那都靠一身正气!现在我老家的姨妈们,冬天也就一张电热毯,睡觉前开一会,临睡要关掉。一方面安全,另一方面省电。来客人才会开一下空调。 我小时候热水袋都是奢侈品!大人才有,我们小孩能有个盐水瓶就不错了。那会医院打点滴的玻璃盐水瓶,还是消毒了重复使用,你得找到人才能拿到废弃的盐水瓶,拿回家装开水,包上毛巾塞被窝取暖。 用这种盐水瓶,不用普通玻璃瓶,是因为橡皮塞密封性好,不漏水。并且医用玻璃瓶装开水不炸。偶尔也会不小心被烫伤。 用这个取暖只能熬半夜,下半夜水冷了,不小心碰到就会冷得一激灵。 我上高中的时候,有些人家里会买个小小的电暖器,打牌打麻将放桌子旁边取暖,烤烤手这样不会冻得手指麻木不灵活。这也是耗电大户,一般人舍不得买。 大多时候我们选择吃肉…因为没有供暖这个选项。 冬天经常都不用在饭桌上吃饭了,大家挤在小厨房,人手捧个碗,围着煤炉子上的炖锅吃饭。锅里一般都是炖牛肉或者猪肉丸子,放大白菜、初春的蒜苗、黄豆芽、豆腐、粉皮等等。炖的咕噜咕噜冒泡,边吃边取暖,不怕菜冷了。吃完了可以暖和个把小时,让我熬过上学路上的寒气。 冬天不吃炒菜,炒两三个菜,后面炒完,前面菜都冷了。每天早上要把铁丝上冻成冰块的毛巾、用热水泡开了洗漱。洗碗也是一锅水架在煤炉子上洗。 我一直到大学毕业,只要回国过冬,依然长冻疮。后来不长是因为我再也没回老家过冬。我家我爸妈搬去了江南定居,虽然依然湿冷,比老家舒服多了,到零下的日子不多。 对我们这种靠正气硬扛零下十来度好多年的人,零上气温都不叫冷,十分温和。我之前去成都也有2度,都没穿太厚。 我留坡一大原因是气候,温度太适宜了,22-32度大多时候,35度就是破纪录高温了! 我老家夏天基本都能上40,还特别闷,热狠了呼吸都困难的感觉。冬天则是感觉寒气丝丝缕缕往骨缝里钻。 再多人吐槽坡太热、湿度大什么的,我还是觉得比我老家舒服太多了[笑哭]。 我老家那真是一年没几个月是舒适的温度和气候。
评论:
乌衣巷外: 看到盐水瓶的那段,可以确定是同时代的姐妹了[偷笑]
云朵朵(只读不回): 我还打算下个月去浙江一处道观做义工来。也晓得那边湿冷,但没体验过。想去体验一下。
柚子: 吃过苦的和没吃过苦的差距[捂脸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