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了下,我的离经叛道应该是始于某天突然到来的,对于死亡的思考。
我已经记不清为啥那天会脑子抽筋,开始思考死亡了,可能是某个电影,也可能是某本书,但最开始的那种恐惧,我到现在还印象深刻。
人都是会死的,拜托。
也许是30年后,也许是50年后,但总有一天,我们都会平静的离开这个世界,不管你愿意不愿意。
但这个世界依然在继续,大街上依然人来人往,夜晚城市继续灯火通明。
大概过个两代人左右,应该就没什么人记得你了,这时候就到了所谓的社会性死亡,你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的痕迹逐一消失。
如果非要形容那种感觉,可能就是一种无尽的黑夜,一种世界其实和你并不相干的无力感,或者说被抛弃感。
大概过了一周吧,从最初的恐惧,转变为了一种看淡。
既然人都是会死的,那很多东西,成就/财富/地位,其实都是过眼云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这一刻我突然醒悟了,什么面子/压力/胜负,其实都没那么重要,再大的事儿在生死面前都是小事。
于是,奇怪的事发生了,我感觉自己无比渺小,但又突然变得无比勇敢。
如果过去认为重要的那些东西,没那么重要了,那又应该追求什么呢?
后来又读到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我第一次发现原来历史也可以写的那么有趣。
但给我最大震撼的,还是书的最后,徐霞客的那个故事,以及作者通过徐霞客的故事传达的观点:
“从俗世的角度,徐宏祖是个怪人,这人不考功名,不求做官,按很多人的说法,是毁了。
很多人还会说,这种生活荒谬,是不符合常规的,是不正常的,是缺根弦的,是精神有问题的。
我认为,说这些话的人,是吃饱了,撑的,人只活一辈子,如何生活,都是自己的事,自己这辈子浑浑噩噩地没活好,厚着脸皮还来指责别人。
我讲过很多兴衰起落、很多王侯将相、很多无奈更替、很多风云变幻,但这件东西,我个人认为,是最重要的。
所谓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粪土。先变成粪,再变成土。
是的,这就是我想说的,这就是我想通过徐霞客所表达的,足以藐视所有王侯将相,最完美的结束语:
成功只有一个 —— 按照自己方式,去度过人生。”
这是作者认为的,真正的成功,超越了那些王侯将相。
就像一道光,突然划破了黑夜。
是啊,人生就这一次,不需要,也不应该所有人都按照一个标准的路线,更没必要活成别人眼中的人生。
我们真正需要对得起的,实际上是自己。
在基础的法律伦.理道德之上,人生的追求应该允许更加更多元化。
喜欢大城市的拼搏奋斗,就星辰大海;喜欢小城市的安逸生活,就田园诗歌。甚至在不同的年龄段,喜欢的也可以不一样。
但这种决策,都是以自己喜欢为支撑的,既不需要为外在裹挟,自己也没必要患得患失。
很多优秀的人,也和我聊过自己的迷茫: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实际上,可能不是不知道,更多是缺少行动,就像运动一样。
我以前也这样,如果非要说,可能就喜欢变优秀,学校优秀,职场优秀,因为从小到大一路都这么过来的。
但优秀其实不等于喜欢,甚至我们喜欢的也只是这种社会认同的正反馈。
但随着年龄的增大,社会认同的正反馈和我们的努力之间的关系,会变得越来越微弱。
从学校到社会,要解决的命题从封闭走向了开放,决定性因素也从我们的努力,逐渐变成了时代的机遇和个人的选择。
这个时候,我觉得还是需要从正反馈驱动,切换到喜欢或者叫热爱驱动,从追求优秀走到追求喜欢。
否则无法获得进一步的正反馈,会让我们变得焦虑,而这很可能不是因为我们复习的不够认真,只是运气不好,或者禀赋不在这。
以我自己为例,我最早做研发,不谦虚的说,应该也能做到前30%,但确实和顶级架构师相比,缺少那份热爱。
后来下定决心,转型做PM,发现自己又缺少用户产品那种同理心。
然后继续转型,做商业PM,才算是真正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事情。曾经的经历让我更加认清了自己:确实喜欢做事情,但可能不需要那么大,那么高的成长性,也不需要那么多人。
所以我选择了结束,尝试开始做一些小事情,因为我知道自己可能会更喜欢这种状态。
可以看到,每次选择都必然会失去一些东西,甚至随着积累越来越多,损失也越来越大,而得到的仅仅是我可能会喜欢。
确定性的损失和不确定性的得到之间,确实是有风险,甚至可以说艰难的选择。
但好在一贯的优秀,已经让我们有了基础的物质保障,而对成功的自我定义,也可以让我们更加坚定。
希望大家都能,从优秀到喜欢。

评论:
撒哈拉沙漠: 很有意思
Souler: 好久没看过这么长的文字。
这算是突然觉醒吧。挺好的。加油
Souler: 喀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