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与自我》看得挺快,这本书不那么好读,却是一本地地道道的好书。
值得二刷,总体扩展了头脑中的思路。
之所以说不好读,是因为本书涉及较多深奥复杂的哲学议题,需有一定的哲学基础方可透彻理解;具体而言,需对休谟、卢梭、尼采、弗洛伊德、德里达等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理论学说有一定认识。
之所以说这是一本好书,是因为作者独辟蹊径,探讨了十分独特而新颖的问题,也即“敏感与自我”的关系。
聚焦敏感,围绕身体、心理、道德、审美四个维度,本书介绍了从中世纪早期到现代的敏感发展史,以辩证的角度,结合不同时代哲学家,分析当下的创伤、语言伤害、性别问题、同情的限度以及高敏感性人群。
也是在引导我们思考人与人之间的边界、分裂社会的身份政治,走出 “囊泡化”的傲慢。
想象,另一种可能[比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