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之前看《马桥词典》的时候,有句印象挺深的话:
“人是有语言能力的生物,但人说话其实很难。”
忽然就联想到鲁迅那句:“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表达”是人的本能,在艺术、文学、语言等形式的交融共通中,人类文化遍地;而“表达”本身却从来无法臻于完美(柏拉图的“理式”——上帝是无法触碰的)。
成形的代价是变形,当试图将脑中的所思所想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出口之际,便是它们被锈化或解体之时,不复最初的模样。
最初是什么样子?谁也看不见,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朦朦胧胧地结在人的脑里心里,如母体怀胎,非母亲不能体会其的存在。
恰如读诗,若随意截取一段,便以为深得其意,却不知那是一场对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灾难。
“言”与“意”间的鸿沟存在于高山峡谷,看似距离不远,实则万丈深渊。
“表达”自身的缺陷是无从更改的真实,只能无限贴近而从未抵达,“抵达”的含义是什么?答案存在于每一刻每一独立存在的生命境遇中。
不知为何,又因此想到了解构。
评论:
该用户已欠费停机: 这条发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