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看了百老汇来新加坡演出的《音乐之声》,一如既往的震撼。虽然这个故事已经烂熟于心,但是看到舞台上修女玛丽亚的热情乐观,特拉普上校的板正忠诚,七个孩子的古灵精怪,仿佛电影中的人物都变成了你身边的朋友,鲜活,感动。
60年代的那部经典之作,记忆最深的是玛丽亚带孩子们去阿尔卑斯山野餐的场景。郁郁青山,层峦叠嶂,穿着窗帘改制的衣衫的孩子们,在草坪上和他们的家庭教师一起合唱经典歌曲《哆来咪》,令人神往。话剧没有展示这个场景,一笔带过,但是却更加突出了大爱小情。这可能就是音乐剧的魅力,不拖泥带水,抽象隽永。但是如果对故事不太了解的人,大概很难弥补这缺失的画面,阿尔卑斯山的浩渺,怎可一言而尽。
看到最后,眼泪还是掉了下来。爱国主义情怀永远都是让人泪目的最后一根稻草,憋着憋着,看到NC的旗帜还有特拉普一家的坚韧,不禁偷偷抹泪。再小的国家也有身怀傲骨的人们,再凶猛的魔鬼也无法吞噬自由的灵魂。他们最后的逃亡也许就是保留的火种和希望。
演出结束,掌声持久。我在给不理解剧情和问我为什么流眼泪的孩子解释一些二战的背景,也许生在当下的小朋友并不能明白被侵lve和流离意味着什么,对他们来说《雪绒花》宁可只是赞美一朵美丽的白花。
艺术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当你了解了生活的本质,那哆来咪就不仅仅是键盘上的123三个音符🎵,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哆来咪” 也许是从一方一隅外延到了普世关怀也说不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