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不完美的我们该怎么办 所谓的原生家庭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是指儿女还未成婚时,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为什么说原生家庭对个人的发展会产生影响? 有句老话曾说:“性格决定命运。”而一个人性格的养成就离不开原生家庭的作用。纵所周知,人的性格是先天基因与后天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原生家庭不仅赋予了我们性格的先天因素,也造就了我们性格形成的后天环境(这里的后天环境主要指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与互动模式。) 那么假如我们没有一个完美的原生家庭,如今的我们应该怎么办?苏格拉底曾说“认识你自己”。笔者认为,当你开始思考: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开始思考为何自己会变成现在这样——这说明你在进步,你在学着去认识自己。海明威曾说:“优于别人并不高贵,高贵的是优于过去的自己”。在笔者看来,你的想法是值得肯定与赞扬的,因为你在反思自己性格上的缺陷 你在寻求改变。首先,我们应当明确一点,这世上压根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所谓的“完美”始终是数学上的“无限趋近,而无法达到。”你之所以烦恼,是因为你在拿自己与别人进行比较。看着你性格开朗的朋友,你会想:“为什么我的父母那么忧郁 家庭氛围怎么这么压抑”,因而你埋怨父母对自己性格的培养 埋怨原生家庭;看着你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高中同学,你会想:“ 为什么当初我的父母不也把我培养成一个才女?”,于是你开始把责任推到父母身上。因而,第一步我们需要做的是——学会原谅与理解父母,因为我们从未站在父母的角度 去想想他们当时能接受到的教育,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环境,就义正严辞地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批判他们为我们所谓的“无能”。或许很多时候,我们真的需要一台“时光机”,穿越到过去,去体验父母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其次,我们应当学会珍惜。在与周围人的暗暗比较中,我们习惯了看到我们缺少的东西。而很难看到我们所拥有的东西。的确,我们往往会在原生家庭里潜移默化地被父母的性格、情绪所感染,时间长了便会形成一种思维模式、思维习惯。这也逐渐融入到了我们的性格之中。但就如同性格一样,父母潜移默化带给我们的品质同样是把双刃剑。细腻的另一面,叫做过于敏感、伤春悲秋、过于情绪化;坚持、毅力的极端面叫做顽固、执拗、偏执、固执、不听劝;善良的另一面叫做“愚蠢”“容易上当受骗”。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列举这些,只是想让你知道,凡事都有两面性,不可一巴掌拍死,以偏概全。你的原生家庭确实有很多让你“不满意的地方”,原生家庭确实对我们每一个人的性格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可又有谁,拥有了一个完美的原生家庭呢?这世上没有任何一个完美的原生家庭,不过是每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每一家都有一条不敢在白天晾晒的脏裤衩。或许你的父母不爱说话,也不善于表达对子女的爱意;或许你小时候家庭氛围总是十分凝重,你十分羡慕朋友与家人轻松欢快的相处模式;的确,小时候严肃且压抑的家庭氛围使你的性格出现了世俗所谓的“缺陷””低情商”。但这种你自认为“很糟糕“的原生家庭,也让你成为了一个对于工作、生活、学习,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人。同理 不是每一个性格上的“缺陷”都只是缺陷,很多时候,你身边人所谓的“缺点”往往也是你性格的闪光点,看你如何利用他们,去成为更好的自己。所以,笔者想告诉你是 不要只看到自己没有的东西 而应该对去留意自己拥有的东西。或许父母没有条件带你去上千一顿的西餐厅 但你爱吃什么妈妈却总会做。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很多时候 父母爱我们的方式并不是我们想要的,但不代表他们没有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全心全意、不留余地地爱我们。再者,我们应将想法付诸于行动。既然你明白了自己性格方面的“缺陷”,习惯方面的不足。你应做的不是自哀自怨、报怨过去、埋怨父母。因为没有时光机,每个人的过去,都无法改变。你唯一能做的,我们每个人都只能做的,是把握现在。作为普通人,我们都无法决定我们生来是什么样的人,我们都无法决定自己的父母是谁,亦或是,我们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人。但我们能做的,是决定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将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我们将要成为什么样的父母,我们能为我们的下一代提供一个怎样原生家庭。为什么要你将想法付诸于实践,是因为行动与否,关系到将来的你是否会活成如今的你所鄙夷的、讨厌的样子。尼采曾说 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不是你子女的前传,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冒险一点, 因为好歹你要失去它。如果这世界上真有奇迹,那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因而,在笔者看来,与原生家庭和解的关键在于珍惜现在、把握当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