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位沙门修行的普通人,既然是普通人就聊聊根本的问题,不谈佛学以免旁观者误入歧途...探讨一下心学的智慧,以此来检验我是否在蜕变? 王阳明12岁立志做圣人;15岁独闯长城塞外,拥有“经略四方之志”;22岁、25岁虽两次会试不中,却说 “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35岁不顾杀身之祸上书直言,贬谪龙场的艰难困苦摧毁不了他强大的内心意志,最终在贵州龙场悟道。 12岁王阳明先生就立志做圣人,而我的沉淀更多是在叛逆阶段...现有记载,王阳明先生15~21岁格竹七天七夜,甚至因此而吐血.....只是单纯想寻找圣人的足迹....而我还陷在矫情、憎恨、执着的情绪中不能自拔...... 简历在此,不聊故事只谈心法及运作规律。那心学是怎么运作的呢? 凡做人先立志,凡做事先立德。看似是在培养思想品德,其实就包涵了《周易》里讲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感悟自身、感悟万物、感悟天地及宇宙的运作规律.....那立德又是从何体现?还是《周易》里还讲的“德不配位,必有遭殃....” 那格物致知?什么是格物?什么又是致知呢?谈起格物,就要看四句教,这是心学的总纲也是心学的核心所在。“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里面的格物,简单易懂是为善去恶的格物。当然解释四句教,你也可以这样去抽象化理解。一个孩子生下来,他(她)的心是无善无恶的。当这孩子有了想法是,也就有了有善有恶意念的动摇....当这孩子学习规矩,他(她)就知道了什么善的,什么是恶的。在这不经意之间,良知的幼苗逐渐成长。但仍旧需要后期完善,此时就来到了第四阶段,也就是为善去恶的阶段。此时孩子处于叛逆阶段,只会执着自身感受及想法...丝毫不会举一反三,也不知道现阶段的行为逻辑是否正确....当家长一遍一遍的纠正下,孩子才会回归正轨...才会为曾今犯下的过错反思,当看见两个版本的自己,此时这孩子已经在格物道路上了。这段聊完,当然谁也不想当后事诸葛亮....那怎么办呢?那就先去格物,观察心念、观察意念及想法是善是恶?如果是善,继续培养并保持。如果是恶,就要注入正确的观念及行为逻辑,这就是为善去恶致理良知。从而感受心的运作规律,从感受道的运作规律。这样就是在修行,都说相由心生.。你突然会发现,越来越像个孩子一样简单并纯粹。 致知的意思,就是致良知。说的再简单一点,就是致理我们这颗心。这颗心包涵了:宽心、诚心、信心、进取心、道德心、孝敬心、素净心、喜乐心、决心、细心、忍耐心、反省心、谨慎心、包容心、利他心、平常心、谦卑心、果敢心、淡定心、彻悟心、专心、光明的心... 心念不对,就改心念。意念想法不对,就改意念想法。不要就纸上谈兵,要搭配上行为逻辑。这就是,王阳明先生说的事上练.... 在典籍里的中国,有一集就是拍的《传习录》。其中有段台词,我一直牢记在心。“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这是修行的岔路口,也是检验成果所在。 至于心即理,心外无物,包涵了佛家儒家的思想。“本自具足,莫向外求。”来源于《坛经》而“反求诸己”出自儒家经典《孟子·离娄上》:“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强调遇事需自我反省,从自身寻找问题的根源。这一思想与儒家的修身观一脉相承。“有求皆苦”是佛教的核心教义之一,源自《大藏经》等经典,认为对外物的执着是痛苦的根源。《法句经》中也有类似表述:“胜者生怨,负则自鄙。去胜负心,无诤自安”。但共同传递了一种向内修行的智慧:通过自我觉察、放下执念、回归本性,实现生命的自在与圆满。 这样再来解读知行合一,你还会认为知道并且做到嘛?在我看来,更多讲的是“尽人事,听天命。” 当然解读《心学》、或是《传习录》,也能分为四重境界。1、心理鸡汤2、收割模式3、励志模式4、修心、修身、修行的挣得的枢纽。 不要为读了几部经典而口嗨,这只会彰显你的无知及稚嫩。不要为修行人这层身份而自嗨,除了炫耀你是佛渣子......就是自欺欺人...在圣人眼中的学问,都是教给普通人得以受用。在北宋张载所著《横渠语录》“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而修行人请记住,你不是什么天选之子....你没有犯下过错,怎么会来这娑婆世界?现在的你只是劳改犯而已,要认认真真面对自己,面对无数次轮回遗留的问题。不要被虚无缥缈虚荣心给蒙蔽了双眼,这样你怎么能度己度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