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读《改变提问,改变人生》这本书我输出的第4篇笔记,在上篇中我们谈到了作者把提问类型分为评判型思维和学习者思维。
我在这里解释一下什么叫做评判型思维和学习者思维,评判者思维遇到问题会问:这是谁的问题?我为什么连这点事都做不好?我为什么总是这么倒霉?你为什么没有做好?你为什么没有考好?你为什么做的这么慢?
学习者思维遇到问题会问:实际发生了什么?我需要怎么去做才能把事做的更好?我需要怎么做才能加快进度?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对方想要的是什么?我需要怎么做才能让我们达成共识?我从中学到了什么?基于目前情况,我能想到哪些解决方案?我现在可以立马去做的是什么?
这就是学习者思维和评判者思维各自提出的问题,而且在生活中这些评判者思维还非常的常见,他不是处于自我否定就是在否定他人的时刻。
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在学习者思维和评判者思维之间来回摇摆,可以说我们几乎没有意识到这种无意识的反应,也好像不知道自己还有可以控制和选择的权力。对我们自身而言,所经历的许多事似乎是真实的或者说合乎逻辑的。我们这一路走来,仿佛所经历的就是事情本来的样子。
然而,只有当我们全神贯注,真的临在当下去观察自己的自动化思维和感受,观察所用来表达想法和感受的语言,我们才真正开始有了选择。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自我观察者。那么,自我教练,调控认知就无从谈起。
其实关于觉察的方法很简单,在这本书中作者提供的方法是,就是当你感到情绪的不舒服或身体的紧绷、紧张,思维的别扭,就是在提醒你,提醒你已经进入评判者状态了,或者当下的方法去处理问题并不适宜了。
这时你就可以停下来问自己“实际发生了什么”“我的状态是处于评判者还是学习者”“这是我想要的吗”“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需要怎么做才能达成我的目标”这些问题。选择始于对我们自己的身体、情绪和自动化思维的观察,其实比你想象的要简单。
现在我们可以来做一些练习,我举一些案例,然后你把自己带入到情景之中,你看下你会觉察到自己什么样的自动化思维和情绪。
你想象一下,你是一个没怎么参加过公众演讲的人,想去提升演讲能力,找了个俱乐部去参加活动,结果上台后没有讲好,后面直接不知道讲什么了,这时你产生了什么样的想法和情绪?
评判者可能会想到的自动化思维是:我真是糟糕了透了;我就知道我不适合这种演讲活动;我的表达能力不行;我逻辑能力差;你看吧,这又让人看笑话了。情绪是变得非常的紧张、恐惧、担心。
而学习者呢,会想到:反正这是专门练习表达能力的地方,就算我没有讲好,我也不会有什么损失;至少我有勇气上台去讲了,这也算是一个小小的突破,我多去几次,或许我就慢慢变得不再紧张了;我上台了,点评老师指出我的问题,以后我就知道我怎么去改进了?如果我想继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我可以怎么去做?
你可以看下你两种思维方式和提问能力,最终就会完全把我们带向不同的方向了,因为评判者思维全都是糟糕的想法,这样会进而导致他糟糕的情绪,担忧、恐惧的情绪又会加剧他逃避这种场景的心理。
而学习者思维看到的是进步,内心想的是解决方案,而不是沉浸在痛苦当中,这样也给他带来了希望与力量,让他有勇气继续在这条路走下去。
因为人存在一个心理机制,合理化的过程,就是不管做好的或坏的决定都需要找一个支撑他这样做的理由,才能让他朝他的那个方向走下去,评判者思维想的是不再出丑,所以找了很多负面的理由,这样他也就不再上台了;而学习者思维找的积极性理由,所以也就能推动他继续去参加这个活动。
你可以找一个容易触动你情绪的生活事件,来练习觉察力,这个事让你产生了糟糕的想法或负面情绪,然后写下来,问下自己实际发生了什么?我当时产生了什么样的自动化思维和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绪?然后再问自己,如果这件事再次发生,我可以想到哪些具体的解决方案?即使是即成已定的事实,让你产生了负面的体验,那么可以问自己,我还可以从其它什么角度来看这件事?
通过这样的方式,从而调整我们的认知和情绪状态,以此来走上学习者道路,以后发生类似的事,你都可以去应用这个方法来练习,这样的练习有助于提升你的觉察能力和主动选择能力。
弗兰克尔说过一句话,叫做:刺激与反应之间存在一个选择空间。当你的觉察能力提高了你就自然拥有了选择空间。而不是什么事都是自动化反应或者说条件反射式的反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