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是茹茹公主墓的建筑构件
图九是茹茹公主墓志铭,字迹清秀,刀法简练,字体楷隶兼备,属于由魏碑向隋唐楷书过渡性的作品。有重要价值。这个墓志铭博物馆有拓片,我买了一张 58块钱。
图二是邺城考古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北齐覆钵式塔,汉末以来的中国早期佛塔的图像和实物大体可分为两大系统,一为保留较多印度风格的覆钵式塔,如龟兹石窟壁画中的方塔及河西地区的北凉石塔;二为结合中国高台建筑和印度塔刹结构的楼阁式塔,如四川什邡东汉画像砖上的佛塔、北魏曹天度造塔及云冈石窟中大量的楼阁式塔。北吴庄出土的这件石塔属于具有西域风格的单层覆钵塔,中原地区类似的浮雕图像最早见于云冈二期石窟。塔中坐像时代特征明确,三尊坐佛均面相圆润,肉髻扁平,身着薄软贴体的袒右袈裟,下裾较短,搭覆座上,此为公元6世纪中期受笈多文化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典型的北齐新样式佛像。以缠绕的双树构成外龛的造型最早见于美国旧金山亚洲美术馆收藏的一件公元6世纪前半期的石造四面像,北齐以来这种造型成为邺城地区“龙树背龛”式造像的基本构图特征。石塔正面底座上鬃毛蓬张的狮子及左侧菩萨披帛在腹部交叉的特点也正是东魏晚期造像要素在北齐初年的延续,故北吴庄出土的这件石塔时代当在北齐较早阶段。
图三为北齐佛造像的莲花座残件
图四也是佛造像底座残件,可以看到上面雕刻的神王像
图五是象神、图六抱着鱼的是河神、其余还有狮子神王、鸟神王 、珠神王 、风神王 、龙神王 、山神王 、树神王 、火神王等不一而足。
神王之名最早见于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佛说长者音悦经》,其云“是时四大天王、释梵天王、诸龙鬼王、阿须伦王,一切神王各与眷属侧塞虚空。”
神王像出现于北魏末年,盛行于北齐,至隋唐零星出现,唐以后基本消失,流行于公元500年至600年初,前后百余年,最盛期不过五六十年。
图七、图八都是佛造像侧面的细节图,一般都为侍女、胁侍菩萨、神王或者供养人、像主的形象。 可以明显看出来图七左边供养者手持行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