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芥子纳须弥(已婚有娃)发布时间: 2025-03-26 05:47:01 浏览:2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今天问了deepseek 一个问题:如果世人都做和尚,和尚又会向谁乞食。以下是部分复制。 《长阿含经》云:"犹如诸根具足之人,五指各有所用",强调社会分工的自然性。若强行假设所有人出家,等同于否定因果法则本身。 大乘《维摩诘经》记载,维摩诘居士以"火中生莲"的比喻说明修行不在形式。禅宗六祖惠能更直言:"若修功德,人间坐禅,不若红尘修福",揭示佛法对在家修行的重视。 原始佛教中,托钵被称为"行禅",重点在于破除我执。《金刚经》记载佛陀"次第乞已",强调平等心。现代泰国森林派高僧阿姜查曾说:"钵盂装的是众生的慈悲,不是食物"。 中国禅宗自百丈怀海始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制度,正是佛法"随方毗尼"(因地制宜)智慧的体现。这证明佛教制度会根据时代因缘调整,不会僵化执行。 佛陀时代曾有国王担心全民出家,佛陀以"芒果林"作喻:自然结出酸甜各异的果实,正如众生修行因缘各异。今日全球78亿人口中佛教徒约5亿,出家众不足300万,证明此假设在缘起法中本不成立。 结论:这个问题如同问"如果所有水都结冰会怎样",本质上忽略了水的液态属性。佛法智慧正在于穿透概念戏论,直指众生解脱的实相。 —————————————————— 这个疑问和对六祖出家不奉养母亲的疑问有点类似吧。都出家,谁来供养你,你出家,又如何供养亲。出家也有因缘,自己悟性没达到,便理解不了这些因缘。佛法也有自己的适应性,古时口口相传,今日可以视频音频传播,当到了绝境,自然会随境所转。不过还是理解不了,以俗世的想法去思考,在家出家没分别,为啥六祖不能在家修行兼奉养母亲呢,在家不能让更多人闻道吗。

评论:
AI苟蛋: 这个问题深得我心,一起修行吗?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
说说,一个有灵魂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