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也许发布时间: 2024-06-15 10:39:14 浏览:3 次 发布地: 唐山市 天气: 晴

        士族门阀的兴衰-始于察举,盛于中正、亡于科举  士族门阀的兴衰-始于察举,盛于中正、亡于科举 士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势族、世家、巨室、门阀等。因此士族制度也称世族制度和门阀制度。为了取得利益,把持权利,以血缘为纽带,家族为单位,门第为标准,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占有特殊地位的特权阶层。在政治上,门阀士族拥有崇高地位,他们垄断了仕途,控制了中央政权,成为变相的世卿世禄阶层。士族始于汉朝,发展于魏晋,盛于南北朝,衰于唐朝。  士族生活学习 始于汉朝,汉朝时,选拔官吏主要靠两种办法,即征辟、察举。这两种办法均无资历、出身的限制,所以,在西汉时期,还是有很多寒门子弟入朝为官,甚至为王侯将相。主父偃、东方朔、司马相如就是典型代表。这个制度在王朝强盛时期不会出什么问题,王朝一旦衰弱,很容易被大家族、大地主所把持控制,这样一世一代地累积下去,慢慢就形成了士族门阀;东汉中后期,最著名的门阀士族有两家,就是“汝南袁氏”和“弘农杨氏”。 “弘农杨氏”号称“四世三公”,“汝南袁氏”更厉害,四世出了五位三公,号称“四世五公”。这两大家都是“门生故吏遍天下”,世代相袭。而汉灵帝就是厌倦了士族把持朝政才宠信宦官,最后导致了黄巾起义。  九品中正制 到了三国时期,士族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地发展起来,当时的统治者几乎都得到了各大士族的支持。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与士族妥协形成的产物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的实行,更是为士族壮大提供了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就是就是选择“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吏兼任原籍地的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县散处在各地的士人,综合德才、门第定出“品”和“状”,供吏部选官参考。所谓“品”,就是综合士人德才、门第(家世官位高低)所评定的等级,在德才与门第中,定品时一般依据后者,叫“计资定品”。简单来说就是选官中正的是当地的大族官员,定品也是按照门第定品,这样就形成了滚雪球,士族发展越来越好。于是就有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朝廷的大官基本上被士族所把持,形成了变相的世卿世禄。永嘉之乱北方士族遭到了一定的打击,一部分士族“衣冠南渡”到了南方发展。东晋司马睿立国江东很大程度是士族的支持,士族从而掌握朝政,士族发展达到了巅峰;更是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恒氏更是取代司马氏篡位。整个东晋王朝其实就是士族门阀政治,各大士族为了把持朝政而争斗。后来的南朝各朝代其实也只是各大士族胜利之后的果实。而当时的北朝也形成了关陇门阀。  科举考试 到了唐朝,五姓七望便是当时士族的代表,当时的士族连皇室都看不起,认为李唐皇室有胡人血统,拒绝与李唐进行联姻。天下人也都以“娶五姓女”为自己的荣耀。当时的崔、李、王、郑、卢在朝廷有大量官员与门生。崔姓在唐朝一共出了28位宰相,卢氏在唐朝时出了10位宰相,郑氏唐朝时期出了11位宰相。有唐一朝,始终为打击士族而想方设法。比如说唐高宗禁止士族之间联姻。但是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对士族最彻底的打击就是科举制度,科举制被认为是消灭门阀专政的伟大创举。再加上盛唐时期,社会稳定,寒门有了经济基础以及造纸术的成熟。大量寒门入朝为官。武则天为了打破士庶差别,更是启用大量寒门。完全按照你在朝廷里的官职和权力大小排名编写的《士姓录》,士族遭到了沉重的打击。黄巢起义对士族更是毁灭性打击,在历史中逐渐消亡。 士族是一个以自身家族利益为核心的的阶层,他们压迫寒门,吸血国家,对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阻碍作用。所以士族退出历史舞台是必然的。而靠才学走进统治阶层的庶族,唯才是用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所以他们的兴起也是必然的。

评论:
6.: 庶族走上去,又会把资源让给其他庶族么,本质都是一样的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