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边人出轨后,我们一会想通,一会儿又想不通怎么办?(一) 01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相遇或者离开,爱或者怨恨,都只是,遇见了自己。” 在枕边人出轨的阴影下,我们却仿佛陷入了自我认知的迷雾,时而清晰,时而混沌,如同被分裂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我”。 “你的出轨让我丢了半条命,生不如死,痛到无法呼吸,一边内耗一边自愈,一会想通一会想不通,反反复复,患得患失,折磨自己,情绪控制大脑,身体不受控制,身体发抖,呕吐自残,这种感觉犹如钝刀在挖心。”,这是多少人内心的呐喊,痛苦与绝望交织,一边内耗一边自愈,情绪如同过山车般起伏不定。有人试图翻篇,却在不经意间,那股背叛的痛感再次如潮水般涌来,将好不容易建立起的心理防线瞬间击溃。于是有些情感博主就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道“一会想通了,一会又开始内耗了,那脑子里边全是那些被背叛的破事,他跟别人的情话,你脆弱时他找借口陪别人了,这不是你自己拿针往你自己身上扎吗?拿别人造的孽来折磨你自己吗?”我们不禁自问,为何我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为何我无法走出这片阴霾?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渐会发现“我”似乎发生了分裂,一个是走不出来,不断折磨自己的我,一个想走出来,不断拖自己往前走的我;一个是总是回望过去,想不通的自己;另一个则是那个偶尔跳出来,想通了的“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内在的分裂并非无因之果。它源于我们过去的创伤,那些无法处理的痛苦经历,被我们否定、压抑,甚至遗忘。然而,这些创伤并未因此消失,而是潜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成为了一个个隐藏的次人格。 这些次人格,如同一个个独立的存在,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互相拉扯,互相斗争。它们既是我们的一部分,却又似乎与我们格格不入。每一个次人格,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特质,它们有的负责疗愈,有的负责逃避;有的勇敢坚强,有的脆弱不堪。它们在我们的内心互相拉扯,互相斗争,让我们时常感到迷茫与无助。但正是这些矛盾的声音与能量,构成了我们复杂而真实的内心世界。 而这些次人格之间,往往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它们互相制约,互相牵制,使得我们的情绪和行为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多变的状态。有时,我们会感到内心的力量在拉扯,仿佛有两个不同的“我”在争夺控制权。 02 那么,面对枕边人出轨后,我们内心那一个个隐藏的次人格,如同夏日的惊雷,不时地在平静的湖面上炸响——有时愤怒如狂风暴雨,有时不甘似暗流涌动,有时悲伤如秋叶飘零,有时孤独像寒夜孤星,有时疲惫仿若长途跋涉后的旅人……这些内心各异的“我”,它们的声音此起彼伏,又该如何处理呢?或许,从那个禅意深深的故事《随枯随荣》中,我们能寻觅到一丝智慧的启示。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快撒点草种子吧!好难看哪!”小和尚说。“等天凉了。”师父挥挥手,“随时!”中秋,师父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种。秋风起,草籽边撒边飘。“不好了!好多种子都被吹飞了。”小和尚喊“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师父说,“随性!” 撒完种子,跟着就飞来几只小鸟啄食。“要命了!种子都被鸟吃了!”小和尚急得跳脚。“没关系!种子多,吃不完!”师父说,“随遇!”关夜一阵骤雨,小和尚早晨冲进禅房:“师父!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冲走了!”“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师父说,“随缘!”一个星期过去。原来光秃的地面,居然长出许多青翠的草苗。一些原来没播种的角落,也泛出了绿意。小和尚高兴得直拍手。师父点点头:“随喜!” 这个故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面对情感创伤时的种种焦虑与挣扎。小和尚的每一次惊呼,都仿佛是我们内心的真实写照,而师父的每一次回应,则如同一剂清凉的良药,抚慰着我们那颗躁动不安的心。 当我们面对枕边人的出轨,内心那些看似不受欢迎的次人格纷纷涌现时,或许我们也应该像师父那样,以一种淡定与从容的心态去接纳它们。 当愤怒的“我”来临时,不妨找个没人的地方,让心中的怒火尽情地宣泄,这种释放,并非放纵,而是一种对自我情感的尊重与理解。 当孤独的“我”悄然降临,我们也不必惊慌失措,更不必强迫自己去迎合他人的期待。我们可以找些陌生人随意聊聊,这种简单的交流,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温暖与陪伴。 当伤心的“我”占据心头时,我们可以选择聆听那些疗伤的情歌,让忧伤的旋律带走心中的失落,让忧郁的歌声带来片刻的宁静与快乐。正如歌词所言:“伤心的时候可以听情歌,忧伤的旋律可以赶走失落;寂寞的时候可以听情歌,忧郁的歌声可以带来快乐。”这些情歌,仿佛是我们心灵的慰藉,陪伴我们走过那段艰难的时光。(待续……)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