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是“不一亦不异”,讨论的是一致性与差别性的问题。 我们平常对于集体与个体之间关系的认知,就会落入到类似的误区。比如关于群体认同方面,我们都会有各种层次的认同,例如家族、宗族、学校、公司、民族、国家等等。当我们在某个场景下被激发出集体认同时,我们会感受到一种无差别的“一体感”。 最近听说周杰伦的演唱会门票刚刚上线就被一抢而空,我们都有过追星或是看球赛的经验,有时候我们去现场去听演唱会,真的只是去听歌吗?或许也是去感受那种“万人如同一人”的经验,大家借着一首歌激发起青春时代的共同记忆,顿时就会觉得在场的观众彼此无间,全无隔阂。但当走出剧场或是球场后,如果在停车场不小心剐蹭到,言语几句不合,或许马上又变成彼此叫骂的敌人。 我们到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还是彼此无关的独存个体? 如同前面描述的场景一样,我们在某些时候会感受到融入到某个群体,个体似乎如雨滴落入水池一般,融为一体。而在某些时候,我们却感觉到与其他人彼此对立,感受到强烈的孤立感和差异感。而事实上,如果我们是“一”,那就不会有个体之间的分裂与对峙,但如果我们是“异”,那么就不会有群体联合互助的可能,因为我们彼此是绝对差别化的,根本找不到联合的任何共同点。所以“一”是不存在的,而绝对的“异”也根本不可能。 那最后的“不来亦不出(去)”呢? 我们平常看到运动现象时,会产生有一种真实“来去”的认识。比如一个人在跑步,我们可以据此定义它到底是“来”还是“去”吗?运动有其本质吗?有的人看到他是“来”,有的人则看到他是“去”,不同的命名其实都证明了,运动现象没有所谓的真实本质,而是就人的认知角度而赋予相应名称的。“不来亦不出(去)”不是说静止不动,而是说“运动”本身不具备“来、去”的本质属性。 这一点其实也非常容易理解。运动或静止需要参照系来判断,这是物理学的基本道理。但一旦“来”和“去”要依据参照系来确定,就说明其自身不具备自恰、自足的本质,而是要依其他条件来加以定义。 不过,仍然要提醒的是,佛教认为,“不来亦不出(去)”并不否定运动本身,而是要我们注意,我们会把“运动”看作是某种具有本质属性的状态。一旦有如此的认定,我们就会执着,一旦我们感受到这种本质化的认知被打破,就会感到烦恼和失落。因为从本质上来讲,“来去”其实也是“生灭”,只不过它更强调的是世间的动态,比如人生中的聚散分离,世间的利来利往,与我们所喜好的人相聚,或是得到一大笔财富等等。从生命的动态角度来看,我们就会感觉到这些人、事、物有“来”,也就是有“得”(也就是“生”)但当TA们离我而去,就会感觉到有“失”(也就是“灭”)。事实上,“来去”、“得失”都是没有绝对自性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