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Bonchat发布时间: 2025-02-22 00:24:01 浏览:12 次 发布地: 成都市 天气: 晴

         诗经杂谈 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后世的很多诗词都直接间接取法于它,堪称中国诗词源头。《小雅•大东》中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中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唐风•绸缪》描写昏礼场景,“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今夕何夕”感叹、强调晏尔新婚的美好时光。杜甫《赠卫八处士》写老安史之乱期间与二十年未见老友重逢,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写到“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人生奔波离散,就像参商两宿此起彼落,离别是常态。今天怎么突然有了这样的好运气,能够故友重逢,推杯换盏,秉烛长谈。 诗经也是成语宝库,很多成语典故、习俗观念都源自诗经。 比如“琴瑟在御”、“信誓旦旦”、“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如履薄冰”、“夙兴夜寐”、“高山仰止”、“泾渭分明”。 诗经不仅仅是文学作品,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社会政治意义,《周南•关雎》毛诗序里说“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经因此也是很多习俗观念的源头。诗经里很多诗强调宗族姻亲关系,特别是兄弟感情,表示应该常来常往,不要彼此疏远。小雅《常棣》里说“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强调手足亲情的珍贵。“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更是将血浓于水的兄弟亲情表现的淋漓尽致。小雅《角弓》说“兄弟婚姻,无胥远矣”,并提醒周王作好表率,不然就会上行下效,“尔之远矣,民胥然矣。尔之教矣,民胥效矣”。小雅《伐木》借友情延伸到亲情,表示不管故旧还是亲族,都应该保持来往,有好酒好菜,就要想到亲朋故旧,联络增进感情,“笾豆有践,兄弟无远”。《角弓》还提到了请客原则:该请的都要请到,宁缺一村,不落一户。即使对方因故未到,也不让人说自己轻慢对方,所以有“宁适不来,微我弗顾”。这和我们现在大部分人理解和遵循的宴请观念完全一致。 诗经里还有很多关于星宿的诗句,比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东有启明,西有长庚”、“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睆彼牵牛,不以服箱”、“绸缪束薪,三星在天”,说的就是心宿、金星、织女、牛郎、金星、参宿。 “不学诗无以言”,春秋时代古人朝聘会盟,外交人员往往出口成诗,用诗表达情感和主张。不过,很多时候,引用的诗取的是字面意思,所以叫“断章取义”,或者是望文生义。诗经,在春秋时代像一个周知的梗一样,卿士大夫信手拈来,传情达意。 《左传》作为先秦典籍里含“诗”量最高的作品,具有应用形式多样、涉及诗经篇目众多,时间跨度大等特点。《左传》记载诗经,表现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引诗、赋诗、歌诗、诵诗、典故、创作等方式。《左传》引用诗经时间跨度很长,完全涵盖了从鲁隐公记述到鲁哀公历十二代君主,其中鲁襄公、鲁昭公最多,超过70篇•次。《左传》中出现的诗经篇目范围很广,涉及风雅颂三大类,小类中仅有十五国风中齐风、魏风、陈风、郐风未提及。从绝对数量上看,大小雅遥遥领先,均超过80篇次,其次是周颂。从篇均引用等记述次数看,大雅最多,平均4次/篇,如《文王》13次、《抑》10次、《板》8次。其次为小雅和周颂,篇均分别为2.3次/篇、1.7次/篇。小雅引用次数最多的依次为《巧言》6次、《常棣》6次、《角弓》5次,《正月》、《小旻》、《六月》、《鹿鸣》各4次。 诗经感觉像各式各样的情景剧。当某天在生活里发现相似的情景,一下就感觉诗经活了。就像某天早上,看到河边草地,挂满了露珠,就想起了《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看到接天莲叶和旁边的蒲草,就想起了《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有美一人,伤如之何”。#诗经 #左传 #星象 #古籍 #七月流火 #兄弟无远 #不学诗无以言 #断章取义



















评论:
做自己的光: 有见解
七七不是一一: 热爱真是了不得,有成果
作者: 谢谢夸奖[呲牙笑]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