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
公元前316年,秦国攻灭巴蜀后,想把四川盆地打造成一座超级粮仓。但此时出现了一个难题,作为四川盆地最重要的河流:岷江,是一条悬河,最高海拔落差270米,凶猛的岷江经常在灌县(今都江堰)决口,造成东面成都平原生灵涂炭。岷江悬空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秦国统治者。秦昭襄王便派李冰为蜀郡太守,到灌县也就是今天的都江堰解决这个难题。李冰和儿子(民间称李二郎)来到蜀中后,经过实地考察,李冰确定了治水之路,将岷江一分为二,内江直引成都平原,外江排涝泄洪。外江是岷江的原始走向,不用调整,内江必须穿过玉垒山,才能流入平原。在古代没有火药的情况下,李冰父子想到了“热胀冷缩”的办法,先用大火把山体烧开,再泼上冷水,石头就会崩裂疏松,容易开凿。费时八年,终于开出来一条宽20米,高四十米,长八十米的山口,也就是宝瓶口。仅仅打出一个缺口远远不够,为了更高效的引水,李冰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在河流中心,建了一个分水堰,这个设计非常巧妙,由于内江河床低,外江河床高,它可以根据岷江的流量按固定的比例实现分流。夏季岷江进入丰水期,有40%的水流入内江,灌溉成都平原,剩余百分之六十的水从外江排出。秋冬季,岷江进入枯水期,有百分之六十的水量进入内江,灌溉平原,剩余百分之四十的水从外江排出。水量的自动调节,保证了成都平原的水量稳定,水量问题解决了,如何避免水中泥沙堵住宝瓶口呢?李冰父子在分水堰东南方,修建了飞沙堰和离堆。宝瓶口比内江狭窄,内江水流经过这里的时候河道突然变窄,加上离堆对水流的阻拦,在宝瓶口处会形成回流,水中的泥沙被甩至飞沙堰,剩余的少量沙石,沉浸在飞沙堰对面的凤栖窝,每年有河工掏出。同时如果有洪水,内江水流过大时,进入成都平原的水量被宝瓶口控制,多余的水量还可以从飞沙堰排向外江。这是都江堰水流的第二级自动分流,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一跃成为了秦国的超级粮仓,为秦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直到今天,都江堰依然在使用。李冰父子将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融入其中,使都江堰历经两千余年依旧生生不息。
都江堰背后是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天府之国,千家万户,华夏文明。
评论:
撤销: 文化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