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不满母亲的棍棒教育
现在想想,也是给了我财富的
父母对我们最大的爱,是自由
生在被称作教育“牢笼”的衡水,从小就是精英教育,一路从村小,到镇上初中,再到市里重点高中,名列前茅工费就读,在层层筛选的机制下,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炼狱里,被洪流裹挟着冲进升学的洪流
爸妈从没给过我任何期待和压力
没压力是假的,毕竟十几年的社会规训已经训练成了考试机器,“一只脚迈进大学校门”是那个时代给能进入一中的孩子的“褒奖”和“勉励”,在这里的三年,不允许你有一分一秒的松弛,十几年后你们在网络看到的听到的,并不是规则下的我们,没有老师的千叮咛万嘱咐和严加管教,老师的唯一作用,就是监督我们按时休息,给主动学习的人答疑解惑。
“努力争分夺秒”偷偷晨起刷题的,在被窝里拿着手电学习的,那些被老师按着必须午休,到点睡觉的,操控着这些的,是刻进骨头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小镇上人人坚信的“大学是走出这里的唯一出路” ……
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教育模式,某种程度上是成功的,毕竟每年上千人从这里走到了211.95,成了各行各业的精英,只是并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这种模式,比如我
而我的父母给了我什么呢……
讲两个故事吧
小学的时候,邻居找我玩,院子里洗衣服的母亲催促我:
“快去玩吧,别写作业了”
“不行的,我要写完再玩”
高考三模前,成绩直线下降,身体出现了反应无缘由的高烧不退
“爸你给班主任打电话,接我回家吧”
挂了电话,拿了假条。他就在学校门口接我了
“怎么了”
“发烧了”
“你怕发烧啊?”
小学时的姐弟三个 ,年年班级第一,奖状奖品拿到麻,从没被夸过,高考前成绩遇到瓶颈两个人在操场哭,父母也从没批评过。
在我们的世界里,学习是得心应手并且有趣的,不以是否奖励为动力,不以升学为目的。
如果说成长过程中痛苦不可避免,那是时代的荼毒,和我的父母无关,相反他们的支持。给我了选择的权利和摆烂的自由,我是如此幸运,虽然没有名校毕业,也没有太光鲜的工作,中年之后泯于众人,但是我有选择的自由,我有寻找自己的权利,探索世界的可能
现阶段所有的困惑,都是我没有死亡的佐证
我还在寻找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