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阿荇发布时间: 2024-09-19 20:34:16 浏览:7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蒪岩夜话 No.81 风中言趣 今儿正巧台风起,陪内陆的客人去海边逛逛,看到传统的渔民老居,他对这依地形而建,石块打的墙,平直的瓦片,和每块瓦上又都要压一块石头的做法,感觉异常新鲜,一直饶有兴致地问着。 这是东南沿海的人,历史上饱受台风侵袭,衍变出不凡的生存智慧。以前的老屋,远比不上如今的坚固,若是不压住瓦片,被台风掀了顶,那举家真是要嚎啕了。 台风是灾,是无奈,但对于天性乐观而坚韧的百越人来讲,除了应对得淡然一些,也会凭空生出许多种乐趣来。 先聊淡然。传统的海边或者洼地民居,大多不会在一楼存放贵重的物品,只是摆一些很基础的家具之类。重要的粮食,细软,平日里都收起来放到了“粮柜“里摆在楼上。毕竟洪水再大,能把一楼给没了,已经算极限了。很多柒零捌零的朋友应该知道,粮柜这家具,可存储物件,板子一盖,人又能睡上边儿当床。 洪流入村,怎么办,那也不带怕的。把前后门打开就行了,水流这边进那边出,阻力自然就消解了大半。大石块砌的墙体,也并不畏惧水的浸泡。倘若是换了泥墙,泡上半天可能基脚就会发软,那大概率是要垮塌下来的。老一辈有经验,农历七八月的某几个傍晚,如果天光连续出现了单一浓黄的颜色,那就是要发大水了,唤作“大水黄”。预示接下来几天要有巨量雨水,以至成灾。于是女人们,就得包一些糯米粽备用,若真遇到洪涝,一家人窝二楼,靠粽子也可以顶上几日,安心等水退去。许多年前的某个暑假,我就在大姨家的二楼啃过两日的腌荞头就粽子。 再讲乐趣。说到台风天的乐子,那可就乐大发了。归纳起来,无非是两点,一是可看不常有之热闹,二是可获难遇见之物料。 洪水一起,眼看着一些老桥就顶不住了,一堆人远远地站在岸上只是看。眼看着墩子缓慢地陷下去,忽然嘎啦一声,桥板断裂,翻个身就没到了浪里。众人发出一声声惊呼。好像很惋惜,又好像很过瘾。迅哥儿都批判过国人爱看热闹,我也说不清这到底算是好还是坏。大氐上看,其积极乐观部分,至少是可肯定的。九几年我就切身在老桥上体验过一回,所幸只走到桥头,就感觉脚下晃动发软,拔腿就跑,没跑几步,中间的桥身已经断开了。当然,挨大人揍是难免的。 洪水一退,又可能有一些奇观。九十年代末,台风过后,村外的老树林子里,就围了一群人在议论。原来不知从哪里冲来了一口棺材,退水了,生生地卡在三米多高的大树叉上!哟呵,这就成悬棺了。大家都认为很晦气,到底还是族长会说话,他说这叫升棺发财,见者好运。托人去这流域打听了一圈,都没发现主儿,往昔信息闭塞,也只好作罢。后来村民认为这是积德行善之事,就找人把它下了树,重新入土,集体功德+1。 台风季,收获季。板栗蜜梨吹得七零八落随便拣,那都是小意思。最主要的成就,还是源自鱼塘泛滥的乐趣。我可是和外公一起,在公路上都抓了好几条溯水而来的大鲤鱼。这种偶尔看运气逮几条的,和在小水沟里有组织有配合打野的,没法比。现在的人大约是没见过一种叫“坑兜”的老物件。可以说,它只为台风洪水而诞生。把很多粗厚的竹条,烫弯,再缠上大号硬铅丝固定,装上网子,就变成了一个一米二宽的,超级牢固的三角形捞网。这家伙,并没有普通捞网固有的长柄,只是左右各做了个提把,还缠了破布条防滑。 闲人们磕着炒黄豆,脱了上衣,坐在坝上等洪峰。眼看整片鱼塘和茭白田都没了,水溢到河沟里时,他们就远远地跑到下游,把这坑兜插下去。几人配合着,下路两个人握紧把手,抵抗水流,上路两人跳到沟里,哗啦啦地淌水前行驱赶。等到了跟前,把网子一提,豁!满满一网白花花的鱼,有时候甚至能有七八十斤之多。塘主们心疼,却也不能强硬阻止,因为整连片的鱼塘,谁知道是谁家的鱼。毕竟,问它一声,它能应你吗? 除了鱼,洪水里还有不少意外之“财”。有整颗伐好作房梁的段木,被冲下来的;也有很多其他零星的柴禾捆,浮沉其中;有时候甚至会遇到活猪活羊被冲下来,捞上来就是你的了。专门有水性好的人,在岸上看,有值得下手的物件,便敢舍命投到洪流里去捞。这行当,早年里,被本地称做“截水财”。依我看,这个字应用“劫”更为妥帖。多少是有点趁水打劫的意味了。 不过做这些事,不仅是道义上要受谴责,更危险的是,打捞的人很可能随时丧命。穷怕了的年代,想铤而走险的,大有人在。年少的几个玩伴,也大都记得,某年台风洪水中,东溪村有个卖竹器的,看到水里漂来活猪,自以为熟悉水情,贸然跳下,却不曾想,撞上了水面下被冲来的大树桩子,一命呜呼,连人都没再找回来。 风雨暂歇,客人也意犹未尽地返程,遗憾的是海边排挡都紧闭了门,只能回城区,胡乱地招待了一碗姜汁海鲜面作罢。 #风土人情



评论:
喜欢不烦: 愿天下无灾[祈祷][祈祷][祈祷]
晓梦记: 这是哪里啊?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