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第一编 第3章 社会信念和判断 我们理解证据和看待现实时,情感都会产生很大影响,正如中国谚语所说:目不可信,心不足恃。 不同党派对公开证据会有不同反应,这种现象在全世界的政治中屡见不鲜,它说明社会和信念的构建程度: •通过我们自己的假设过滤后,对事件进行感知和回忆; •依靠我们的直觉、内隐规则以及心情,对事件进行判断,其中内隐规则引导我们快速地进行判断; •解释事件时,有时归因于情境,有时归因于个人; •期望某些事件的发生,有时会使这些事件更有可能发生。 本章探索的是我们如何感知、判断和解释我们的社会,以及我们的期待有多大程度的影响力。 第1小节 社会世界的感知 我们的感知、解释和回忆在多大程度上会受到假设和预先判断的影响。 第1章提到了人类思维的重大事实:我们的先人之见会引导我们对信息的知觉和解释。我们戴着“有色眼镜”去观察和解释世界。我们并非如实地对现实进行反应,而是根据我们对现实的建构做出反应。 未被注意的刺激可以微妙地影响我们对事件的解释和回忆。 启动 我们的记忆系统是一个相互联结的网络,而启动(priming)就是唤醒或者激活其中某些特定联结。启动一个念头(即使个体对此并无意识)可以影响个体的另一个念头,甚至行为。 通常,我们所做所想会受那些我们没有意识到的事件的启动。 在大量的实验研究中,即使刺激信息是阈下呈现的——刺激呈现时间极短使得意识无法捕捉——也会诱发启动效应。眼不见未必完全心不知。 我们对许多社会信息的加工是自动的。它是无目的的,不为肉眼所见,而且发生在我们意识之外。 由于具身认知( embodied cognition )的存在,甚至身体的感觉都会启动我们的社会判断,反之亦然。 感知和解释事件 撇开那些明显的偏见和逻辑缺陷,我们对彼此的知觉和理解大多数时候是正确的。人们相互间的第一印象,正确的比错误的多得多。 政治知觉 当社会信息可以做出多重解释时,先入为主就很重要了。每个地方的人都认为媒体和调解人站在对方的立场。我们关于世界的假定有时候甚至会使矛盾的证据看起来是有利于自己的。 我们对他人的知觉 关于人们固有的社会和政治态度的研究外,研究者们还操纵了人们的先人之见,结果发现它对人们解释和回忆事件产生了惊人的影响。 他人对我们的知觉 解释的过程也会左右他人对我们的认知。当我们说某人的好话或者坏话时,人们试图将那些特质和我们联系在一起。这种现象被称为自发性特质转移。 最后的结论是:我们通过自己的信念、态度和价值观来看待我们的社会。这就是我们的信念如此重要的一个原因;正是我们的信念塑造了我们对其他任何事物的解释。 信念固着 一旦人们为错误的信息建立了理论基础,那么就很难再让他们否定这条错误信息。这种现象被称为信念固着( belief perseverance ),它证明了信念可以独立存在,并且当支持它的证据被否定时仍会存活下来。 我们越是极力想证明我们的理论和解释可能是正确的,我们就对挑战自己信念的信息越封闭就会为维护我们的解释而回击各种挑战。 我们的信念和期待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我们对事件的建构。我们的信念和预期也会使我们有所收益,但这种收益在某些时候是以一定的付出为代价的:我们成了自己思维图式的囚徒。 解释相反的观点,并对各种可能结果的解释都会促使人们仔细考虑不同的可能性,是纠正我们信念固着的方法。 建构我们自己和我们世界的记忆 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可以保存在记忆中是大多数人认同的观点,可心理学研究却发现我们的记忆并不是我们记忆库所存信息的复制,相反我们会在提取信息的同时对记忆进行建构。用自身当前的感受和期许将许多不连贯的信息碎片整合,重构过去(无意识地)修正自己的记忆,以使其更符合当前的认识。 在寻找真相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有时候会虚构记忆。并且还有误导信息效应( misinformation effect ),即人们将误导性的信息整合在他们的记忆中:这一过程不但影响我们对社会事件的回忆,也影响我们对物理事件的回忆。 重构我们过去的态度 我们同他人关系改变时,我们关于他人的回忆也会被改变。 在记忆模糊的时候,当下的感受主导了我们的回忆。 重构我们过去的行为 我们的记忆也会重构其他方面的过往行为。格林沃尔德( Greenwald,1980 )提到我们都有一个“独裁的自我”,它改变我们的过去使其符合我们现在的观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