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北京酒窝哥发布时间: 2024-10-05 14:41:08 浏览:8 次 发布地: 北京市 天气: 晴 #北京土著 #70后 #拍卖 清乾隆二十六年 青玉刻御制诗文描金云龙纹「第十二应钟」特磬 「特磬第十二应钟」「乾隆二十六年制」款(拍卖品欣赏) 磬 W:28.5cm,锤 L:19.5cm 本品为青玉质,扁平,呈钝角矩形,长边称鼓,短边称股。原配黄花梨透雕座架。磬两面皆描金龙纹,其上篆书铭文。 正面:子舆有言,金声玉振。一虡无双,九成递进。准今酌古,既制铸钟。磬不可阙,条理始终。和阗我疆,玉山是矗。依度采取,以命磬叔。审音协律,咸备中和。泗滨同拊,其质则过。图经所传,浮岳泾水。谁诚见之,鸣球允此。法天则地,股二鼓三。依我绎如,兽舞鸾鬖。考乐维时,乾禧祖德。翼翼绳承,抚是万国。益凛保黍,啓域伐功。敬识岁吉,辛巳乾隆。乾隆御制。 背面:特磬第十二应钟。大清乾隆二十有六年,岁在辛巳,冬十一月乙未朔,越九日癸卯琢成。 此磬铭文为一篇四言诗,其所言大多源自古礼,表现出乾隆时期宫廷礼乐的复古倾向。乾隆二十六年特磬的图形和铭文,见于《钦定大清会典图》卷三十七,及《皇朝礼器图式》卷八。据《清史稿》(卷一·一)记载:“特磬,以和阗玉为之,凡十二,应十二律,其制为钝角矩形,长股谓之鼓,短股谓之股,皆两面为云龙形,穿孔系钏而悬之。”以本品观之,文献记载与存见实物恰相吻合。乾隆前期,因玉路阻塞、玉材匮乏,使得清代宫廷玉器经历了缓慢成长的时期。在乾隆二十四年平定准噶尔、统一新疆后,玉路畅通、玉贡不绝。玉料充足为清玉的鼎盛期奠定了物质基础。每年玉贡四千斤,特贡无计,正所谓“于阗采玉春复秋,用作正赋输皇州”。自此之后才有“盈尺和阗玉,良工琢曲琼”,大量的清乾隆时作玉制佳器。而特磬的制作也是从乾隆二十六年始,改灵璧石而用碧玉制作。 按乾隆二十六年为辛巳,即公元1761年。十一月朔日(初一)始工,经九日在癸卯日琢成。 此碧玉磬据其样式及铭文,可知是用于宫庭雅乐或盛大祭典的特磬。磬分特磬与编磬两种,前者以大小来设计音高,与镈钟相对应,随月用律,其意义重在礼仪;后者以薄厚来设计音高,与编钟相对应,并按十二律编排,可以旋宫转调。 清代特磬的制造,起因缘于镈钟。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有古钟的出土与历时5年的西北战事的奏凯,原本独立的两件事被联系起来,加之乾隆帝对古钟的鉴定,使得镈钟的制造充满了神秘、吉祥的气氛。镈钟与特磬,历代乐志均有记载,唯明代空缺。现镈钟已有,特磬也应具备,正为“金声必兼玉振”。因此众臣上奏皇帝,请求添置特磬,与镈钟俱为特悬,以备中和之盛。并请采和阗美玉,琢为特磬,较过去所用灵璧石磬更胜一筹。至此,特磬之制随镈钟的产生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诏定。 特磬属中和韶乐,是皇帝祭天地、祭祖、祭孔时演奏的乐器。按音高不同共12枚,都单独悬挂在木制磬架上,它们大小不一,从大至小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本品为最小者“应钟”。在一年的十二个月里,每个月各奏一个调的乐曲,如十一月用黄钟、十二月用大吕、正月用太簇,……,应钟为十月使用。演奏时,只需换上相应调的特磬,合奏时,在每一乐句的末尾各击特磬一下,起加强节奏的作用。 评论: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打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