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加法思维和减法思维。什么是加法思维,顾名思义,就是在看人、评价人的时候,给人做加法,挖掘优点闪光点,然后加分;而减法思维,像是挑刺,找出对方的缺点或潜在隐患,然后减分。
职场作为一个显式评价(绩效)与隐式评价(同事印象)无处不在的地方,时常能见到加法与减法思维的运用。我的观察是:越是厉害的老板,在用人时越注重加法思维。加分项包括技术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独特的领域知识积累(domain knowledge)等。
这是为什么呢?我理解有两个因素:
1)企业渴望增长,相比存量价值更追求增量价值。加分项更可能制造增量,多快好省的项目、灵光一闪的想法、高效迅捷的判断,在合适的时机和平台能创造大量价值;
2)厉害的老板往往自信,有信心通过合理的工作分配,突出优势削减劣势,做到人尽其才。
当然也有例外,在稳定性要求高/容错率低/刻不容缓的工作场景中,老板会更注重减法思维。稳定性要求高的场景,典型例子是支付业务、阿里云、社交业务、各app的审核业务等,其它各行业也有很多。在这类工作中,“稳定高于一切”,进取带来的收益远不及犯错的损失。此外,刻不容缓的项目由于时间短、排期紧,人在项目中犯的任何一个决策或者执行上的错误,都可能因连锁反应而放大,影响项目进展乃至成败。
聊完职场再说到婚恋,职场和婚恋的一个核心区别是:职场中,人的角色不固定,老板有决策权;而婚恋中,人的角色是固定的(男女朋友、丈夫妻子),人不具备决策权(除非破裂关系)。这带来的影响是,婚恋相比职场,对加法思维的运用更谨慎,越追求长期稳定的关系(比如婚姻相对于恋爱相对于约会),越注重减法思维。
由此看来,关系的长期性是影响人与人之间评价体系的一个要素。在此我用了“评价”这个词,可能有人觉得过于理性,但我认为一切感性的行为,也属于隐式的评价方式,比方说,表达爱与喜欢、偏爱与例外,都释放了一个信号:“对此人的评价高于其他人”。感性因素(比如巧合、默契等)引发的感性行为,和理性的评价,在具体的行为层面统一了。
长短期关系在婚恋中的区别,还源自另一点观察:婚恋中的“优势效用”会随时间而衰减,但损失是相对稳定的。具体来说,“优势效用”方面,人因为有新鲜感、多巴胺、激情等特征,在关系初期会高估对方的优势(高富帅白富美等),而在长期适应后,对特定对象的评价会逐步回归冷静甚至厌倦,这可能就是“七年之痒”吧。而损失方面,是相对稳定的,比如智商低、身高矮、不好看、没钱等因素,是可以以十年百年计,显式影响到后代的。
如何规避这一情况呢?需要由理论结合实践。首先是理论层面,先判断自己和他人究竟想不想规避这一情况,道德成本越高的人,越有意愿规避这类短择现象。道德成本分两个方面,一是道德感,即ta如果判断短择会给对方带来一成的损失,ta的道德成本会增加几成,道德感越高道德成本越高;二是实际损失,考虑短择对ta的生活和工作有多大影响。
其次是实操层面,如果真的有意愿规避短择现象,“聪明人”(世事无常,也可能是假聪明)的做法是刻意提高短期关系的门槛,以增加短期关系升级到长期关系的概率。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看到有的女生或者男生要求高,长期单身,一种可能是ta真的要求高,另一种可能是ta为了规避短期关系,有意识地在外界表现出高要求。
“加法思维”和“减法思维”这个小话题,发散着从职场聊到了婚恋,聊了很多,简单总结下:侧重“加法思维”,增量业务 > 短期婚恋关系 > 高稳定性业务 > 长期婚恋关系。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
- 成都,男,硕士,家教好,独生子女,无负担,车房有几套,一定的经济
- 去年夏天 西安 西仪坊 饭点
#市场 #西安 - 正常说来,女人对于未来另一半,都会想要向上寻找。 在意对方的各方面
- 黄昏,街边,小卖部。 老人,男人,两个男人,一老一少,隔着柜台伫立着
- Keep Well and Not Die 因为某书荐读了《阁楼上的疯女人》 也因为收听可敬的
- 你好,认识一下吧!!
#怎么交朋友 1⃣爱好: 拍照 - 2025.3.3 阿淼在路灯下等着那个男人。她知道,她和他都察觉得到这是两个人
- 看回两年前的置顶多少有点尴尬,但是个蛮好的回顾和展望 绩点提升,托福
- 哎呦小娘子
你莫忧
待到春来又
雪满楼
不负天长
不负地久
你我白首
- 2020款第1.1版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