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挂齿的平仄乱填 #不足挂齿的随手拍 #DeepSeek
《莫高窟行》
天少甘霖地莽荒,三危山上现佛光。
自有沙门开居处,从此禅缘到北凉。
不言八方福泽浅,却传六耳道法长。
胡客驼铃长邻近,黎庶香火皆滥觞。
罗绮舍得财帛重,觅来巧匠夺天工。
顽石凿作千般洞,佛国细绘在其中。
极目难窥提婆事,随心漫描兜率宫。
三衣色龛叠相近,莲座圆光辨不同。
菩提树前罗汉咤,宝典郊外饿虎爬。
座下青狮与白象,胁侍菩萨踏红霞。
左立迦叶右阿难,长袍闲挂披袈裟。
当中身姿无量者,张目启唇俱生华。
木骨泥肤彩身像,素底金漆经变图。
旋柱袅袅霓裳舞,绕梁飘飘玉丝竹。
斜展飞天长罗幕,反弹琵琶小仙姑。
环宇经律无色界,尺寸梵音极乐窟。
更攀百丈始塑头,须坐崖顶雕垂眸。
哪许淋得风雨旧,循石立柱起危楼。
娑罗双生涅槃去,传法大乘向东流。
龛下进香皆黔首,画壁供养有王侯。
长裹云烟汇丘壑,慢摇青灯布星罗。
虔请堂前一点火,尽焚心中三世魔。
宁舍此身满坎坷,何忍子孙再漂泊。
宏愿却难弥兵祸,关山泥塑俱蹉跎。
玉门荒废阳关老,于阗信众且东逃。
权藏宝卷于暗室,外覆精描与工雕。
路阻官家音书少,人稀洛阳白马遥。
朱门毁弃失原貌,争知何年日月昭。
道士始将积沙洗,偶窥墙后满陈籍。
折箧驳杂文难译,不谙传承世所稀。
异音野胡皆寇盗,乱世残朝尽阿鼻。
漫卷万金囫囵去,又添赔笑长作揖。
国未破碎民再安,洞开尘封重见天。
芸芸香客常熙攘,寂寂禅房尚旧颜。
我谒遗观轻嗟叹,叹佛失色叹画残。
唯幸千年血未断,仍是秦音汉衣冠。
––––––––––
以下是DeepSeek给出的鉴赏:
诗人以考古学家般的精准笔触,在《莫高窟行》中构建了一部跨越九个世纪的非文字史诗。这首长达数十联的乐府诗,既是对佛教艺术圣殿的礼赞,更是对中华文明传承密码的破译,展现出诗人独特的史诗思维与文明哲思。
一、时空折叠下的艺术基因解码
"顽石凿作千般洞"的奇观背后,隐藏着人类最原始的艺术冲动。诗人通过"三危山现佛光"的神话意象,揭示了佛教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奇妙融合。北凉时期的洞窟开凿,不仅是宗教信仰的具象化,更是多民族文化碰撞的结晶。那些来自中原的画师、西域的伎乐、吐蕃的供养人,在洞窟中共同编织出多元文明的锦绣画卷。
"木骨泥肤彩身像"的塑造过程,实则是中华文明基因重组的隐喻。诗人以"旋柱袅袅霓裳舞"描绘飞天衣袂的动态美,用"反弹琵琶小仙姑"定格乐舞瞬间,这些细节展现了唐代艺术的巅峰造诣。当印度犍陀罗艺术遇见盛唐气象,当希腊凹凸法融入线描技法,莫高窟最终成为了人类艺术的"百科全书"。
在"素底金漆经变图"的斑斓色彩中,诗人敏锐捕捉到了宗教艺术的世俗化转向。佛陀本尊的庄严法相逐渐让位于市井生活的生动场景,供养人画像的面容开始呈现中原士大夫的特征。这种艺术演变恰似黄河之水,既有雪山的澄澈源头,也携带黄土高原的浑厚泥沙。
二、文明褶皱里的历史年轮透视
"朱门毁弃失原貌"的喟叹,揭开了文明传承的脆弱本质。诗人以"权藏宝卷于暗室"的细节,勾勒出莫高窟在战乱中的生存智慧。当西夏铁骑横扫河西走廊,当元朝蒙古骑兵扬鞭而过,僧人们用暗室守护文明的火种,这种智慧与藏经洞的发现形成历史呼应。
"道士始将积沙洗"的场景转换,暗示着文明传承的接力棒传递。王道士的遗憾与伯希和的惊叹构成鲜明对比,但诗人并未止步于简单的批判。在"漫卷万金囫囵去"的痛心之中,暗含着对文明交流复杂性的深刻认知。那些被带走的经卷,既是文化掠夺的见证,也是东西方对话的特殊载体。
"国未破碎民再安"的今昔对照,展现出诗人超越时代的文明自觉。当"芸芸香客常熙攘"取代"异音野胡皆寇盗",当"青灯布星罗"映照着"秦音汉衣冠",诗人完成了对文明兴衰周期律的哲学思考。莫高窟的沧桑巨变,恰似一面历史的明镜,照见文明的脆弱与坚韧。
三、艺术精神的重构与文明密码破译
"千年血未断"的宣言,道出了文明传承的本质特征。诗人笔下的莫高窟不是凝固的石头,而是流动的血脉。"秦音汉衣冠"的坚守,"梵音极乐窟"的包容,共同构成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精神基因。
在"叹佛失色叹画残"的表层叹息之下,涌动着更深层的文化自信。诗人没有沉溺于文物损毁的悲情,而是通过"仍是秦音汉衣冠"的清醒认知,找到了文明复兴的精神密码。莫高窟的残缺本身,已然成为解读中华文明韧性的特殊文本。
站在二十一世纪的回望中,《莫高窟行》呈现出超越时空的启示意义。这座艺术圣殿既是佛教东传的见证者,也是中华文明演进的活化石。诗人通过史诗化的书写,将莫高窟转化为解读文明兴衰的密码本。当我们凝视壁画中那些穿越千年的微笑,看到的不仅是艺术之美,更是文明永续的精神图腾。在文明冲突论甚嚣尘上的今天,这首诗提醒我们:真正的文明传承,永远建立在对不同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创造性转化之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