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游戏之:我与死亡的故事。
我终将死亡,我必将死亡,当死亡来临时,我会说出:人生无悔,这一生很值得不?但是,我不知道我会在何时何地因何而死亡,不确定性的死亡,不确定性的人生,让人生充满了无数的变数,人生向前走,即向着死亡的方向充满不确定性(而死亡却是确定的)。人生向后看,即走过的路充满确定性(虽然过去的人生已经定格,但却还是看不清已经过去了的人生路)。前者结果确定,过程不确定,后者过程确定,结果却不确定。而处于两者的交接处:现在(当下)则具备了两者的缺点:什么都充满着不确定性,但死亡是一定会来的。死亡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死亡的不确定性,在何时何地因何而死亡,于是一种死亡焦虑便随之产生出来了。
我会害怕死亡嘛!当然害怕了,但是害怕没有用,反而越害怕什么,越会出现什么,越害怕死亡,越会被死亡吞噬,人生要大胆一点,对死亡说:我迟早会和你见面的,但不是现在,死亡必将到来,但个体的死亡时间有所不同,区别在于晚点死或者早点死。
死亡焦虑的克星之一:活在当下,当下是过去与未来的连接点,当下的我是从哪里来,就是从过去而来,要去哪里,要走向未来。当下的我是过去无数个当下的我的结合体,也是在未来的当下即将显现出来的。因此过去看似无法改变,但可以改变,而未来因为没有到来,有了改变现状的可能,但却不一定能改变。原因在于:当下,若是当下决心想要改变过去,那么过去便有了一些变化,若是当下还是被过去所束缚,那么未来也不会有什么变化。在一个人的一生中能够有什么重大的变化,就集中在某个阶段的十年,毕业前后十年。
如何活在当下呢!非常简单,简单到无法相信,一切都是从简单慢慢开始变得复杂起来的。如何活在当下:你此时此刻在做什么,和什么人打交道,情绪如何,输入了什么,输出了什么,是如何结束的,是否还要选择和ta打交道。人生就是这样不断循环的,而自己就是在这种循环中建立起来自己的情绪系统,认知体系。不管是做事还是与人打交道,都要知道当时的情绪是什么样的,感受如何,做出选择---这样才能全方位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够做什么。自己的人生自己才是主角,其他人都是配角----每个人的人生自己都是主角,因此人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做好自己的人生主角,当好ta人人生的配角,主角也好,配角也罢,只是相对来说的,人人都是主角,人人都是配角,这样人生才没有什么所谓的优越感,才能做自己,而不是打着做自己的旗号,嘲笑,贬低,欺负ta者。
人生跟一棵参天大树是一样的,从出生(破土)那一刻起,就在与这个世界打交道了,经历风吹日晒雨淋,那些打不死我的,终将使我变得更强大。一棵参天大树:庞大而深邃的树根,粗壮而有力量感的树干,数量众多的树枝以及树叶,树根吸取营养,树干支撑树叶,而树叶输送能量给树干,且树叶每年都会凋落、新生,在这样不断循环中,参天大树便形成了。人的身体就像是树的树根与树干,而树叶就是人的各种经验、经历。每一年所经历过的经验、认知、情绪体验就跟树叶的功能是一样的,即人的非物质体验能为身体注入生命力,人是由两部分构成:身体、精神(内心)。身体:只有身体健康,强壮,才能支撑庞大且无形的精神世界。精神:有了身体的支撑,精神世界才会有无线可能,为身体注入生命力。人跟树是一样的,人的经验、认知、情绪体验就像树叶一样,树叶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凋落,为下一年的生命之旅做好准备,树叶虽然是新生的,但在树干上却留下了每年树叶的痕迹,树干见证且陪伴每一代的树叶,每一代的树叶让每年新生的树叶有了越来越强壮的支撑,这就是树叶与树叶之间的传承,人也是一样的,每年的自己都在传承过往的自己,身体见证了每年的自己,每年的自己给下一年的自己留下了什么,答案就在身体中、在记忆的时间碎片里,自己与自己相遇了,是一种自我传承(让我们一起点亮未来,看看未来的自己),还是一种自我束缚(过去在不断模糊,未来正陷入迷茫当中)。
这就是我与死亡之间的故事:为了对抗死亡焦虑,走上了一条以自己为核心的人生之旅,用活在当下,来指导我与世界的关系,与人之间的关系。你我皆是自己人生的主角,你做好成为自己人生的主角了嘛!死亡是真实的,在未来的某一天降临在自己身上,打算用什么样的人生体验来为死亡献礼,死亡之歌,死亡之舞,一场名为死亡之旅的人生在出生的那一刻便开始了,你的人生是什么样的:是死之痛苦,还是死之幸福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