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医院见习日 精神病,一个在医院一般都接触不到的疾病,大部分人印象里的精神病患者疯疯癫癫,喜怒无常。但当我真正学了这门课才知道大部分精神病以抑制状态为主,他们大部分时间都沉默寡言,对任何事情没有兴趣。 精神医院的大厅和综合医院没有什么区别,挂号处、咨询台和缴费处,中间甚至有一台钢琴,会有人定时演奏。老师带我们穿过了好几扇门,很多人挂号,咨询,至此我都没有看出精神医院和其它医院的区别。直到老师用门禁卡打开了进入住院部的大门,这是一个没有权限进不去的地方。两栋住院部之间是休闲空地,就像是小区的后花园,有很精致的座椅,很浪漫的秋千,但抬头却可以看到每层每个用栏杆围着的窗子,栏杆的间隔仅仅是可以伸出一只手的空间,使这个花园位于两栋住院部之间显的格格不入。看到窗户的瞬间我就感觉到压抑,给我的感觉不是医院而是“牢笼”。 老师在花园给我们讲注意事项的时候,好多患者通过窗户栏杆看我们,甚至会朝我们呼喊,我们的到来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个很新奇的事情。确实,他们每天可以看到的就是这一个四方天地,周围还有比一般高出许多的围墙。在进到住院部前老师甚至和我们叮嘱不要走最后的同学不要把后背留患者,相比普通医院的医闹精神医院的安全隐患更多,兴奋状态的患者不是没有,只是偏少,谁都没有办法可以提前预知特殊情况的发生。 每一层为了防止病人出逃都需要指纹+密码+门禁卡进出,这是与其它医院比较大的不同。进入患者活动治疗室时,所有人都齐刷刷看我们,每个人的眼熟都很平淡,互相之间也没有沟通,有点害怕就没和他们过多对视,和同学互相拽着衣角到了示教室。老师再交代了细节就带我们去观察各个病人,坐着,站着,蹲着,趴着,走着,咬栏杆,他们没有如何的电子设备,仅仅有一台挂在墙上的电视,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可能无法接受。明明那么多人的活动治疗室却没有一点患者互相沟通的声音,他们好像都有自己的世界,里面大部分人都是中老年,智商却保留在六岁左右,能做到最好的就是生活自理。有先天原因,遗传原因还有精神刺激方面,后天导致的患者身上的故事或许足以让我们震惊。每个患者房间几乎没有如何私人物品,包括家属送的零食水果都会被放到储藏室,这是为了保证他们自己的安全,也为了保证别人的。储藏室内每个人的东西都分开放置,有的人的满满一篮,有的人的已经空无一物。走到一个病区看到一个暴力行为的患者被医护人员用约束带捆绑,这个行为患者不想,医生也不想,但只是无可奈何之举。 观察不同科室时,会有症状比较轻微的患者和我们沟通,问是哪个学校。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一个是看起来和我们差不多的年龄的患者,他笑吟吟的问我们问题,走出科室和我们“拜拜”,从和他沟通的过程我们看不出来任何异样,就和一个正常人一样。还一个是一位看起来很博学的爷爷,给人一种老教授的感觉,我们没有去具体了解他们的病因,想知道但不敢问,总觉得其中会有很多遗憾。 见习结束时我改观了精神病院“牢笼”的看法,看起来更像一个养老院,很多的娱乐设施,例如台球,篮球,水晶钻石图,油画,手工,电影室等,他们做的有些东西甚至会比我弄的更好看,患者在固定的时间都要去进行娱乐活动,但大部分时间还是处于呆滞。很多病人在里面待了几年甚至更久,家人并不会时常来陪伴,有些家庭甚至会因为麻烦而不会将患者接回家,对于这个并不能过多的去评价,只是看着觉得心酸。在里面的大部分病人都没有完全治愈的可能,护理人员能做的就是减轻和延缓其症状发展,然后培养自理能力,以后出院出社会可以做到自理。精神病院对于一个同理心比较强的人来说是一个太压抑的地方,但我知道他们其实和大部分人所存的情感一样,即使只有六岁的智商他们也心存感激,渴望陪伴。 “我们永远无法用大众的眼光去评判他们,当混浊成为一种常态,清醒便是一种罪,我们无需做到感同身受,如果你的身边有精神疾病的朋友,那就拜托你,多一些理解和关爱,多一些善意和尊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