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妮摘抄•关于歌剧《白毛女》的剧本文学成就 第3个方面】
3 独具个性的形象刻画
《白毛女》剧本所塑造的喜儿形象,原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农家少女,美丽聪颖,天真烂漫,纯情活泼。但在那个人•吃•人的社会,生于佃户之家使她永远摆脱不了残酷命运的摆布,甚至她的美丽与纯情也成了黄世仁猎取的目标;被抢进黄府之后,她遭受凌辱、曾经的幻想以及这个幻想的最终破灭,宛如一本饱经沧桑的生活教科书,唤醒了她的女性和人性的自尊,从中学会了清醒、愤懑和反抗,并由此导致她逃出黄府、遁入深山,在风餐露宿、日晒雨淋中熬白了头发,磨炼了意志,坚定了复仇的决心,发出了“我是人”的震天呐喊。直到最后,剧作家把出现在村民大会上愤怒控诉的喜儿,翻身做主、扬眉吐气的喜儿,直接呈现在观众面前,并由此完成了喜儿这个歌剧形象的塑造。
可以说,《白毛女》所塑造的喜儿形象,是中国歌剧有史以来最动人、最成功、最具文学价值、也最深入人心的歌剧形象。
剧作家对杨白劳形象的刻画也很成功。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老农民形象——敦厚朴实、老实巴交而又逆来顺受,他的最大愿望是躲过大年三十的逼债之后为心爱的女儿包上一顿饺子、扎上二尺红头绳。但酷烈的剥削•制度葬送了他的美好愿望,也毁灭了他的生命。剧本将他对女儿的慈爱、对地主•老财的厌恶写得栩栩如生。剧中对他被迫在女儿卖身契上按手印后那种悔恨交加、走投无路、最后不得不含恨喝盐卤自杀的复杂心态和懦弱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这种对于中国农•民之典型性格的典型化描写,应该说是现实主义文学戏剧传统在中国歌剧中的首次凯旋。杨白劳的形象生动地揭示了中国贫苦农•民在旧社会重压下的深刻悲剧性。作为喜儿形象的一个补充和陪衬,他从另一个侧面强化了剧本的主题——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在此剧所有正面人物的形象刻画中,相比之下大春形象的塑造便显得较为苍白。剧本对几个反面人物——黄世仁、穆仁智以及黄母的刻画也很有特色。尤其是黄世仁这个艺术形象,他在财欲和色欲方面的极度贪婪、巧取豪夺的凶狠和无耻、折磨善良人的阴毒,都被剧作家用夸张而又略带脸谱化的笔法描写出来,从中亦可见与我国传统戏曲对反面人物惯用的刻画手法显出某种内在联系,因此很容易被广大中国观众、尤其是农民观众所接受;再加上黄世仁扮演者、表演艺术家陈强在二度创作中对这个角色的创造性演绎,其舞台效果异常强烈。
——摘自居其宏老师的文章《我国歌剧艺术的延安岁月》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