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林政屿发布时间: 2024-10-20 11:52:48 浏览:3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在当代致敬经典 #阿加莎•克里斯蒂 #东方快车谋杀案 当现行法律制度无法制裁凶手,你会选择服从于制度,还是亲自伸张正义? 不管再看多少遍,《东方快车谋杀案》都是欲罢不能的一部推理巨作。在所有人都觉得推理是极致的理性,其目的是为了最终将凶手捉拿归案的时候,阿加莎带来了另一种可能性。她展示在人们面前的不仅仅是推理本身,还有案件背后更深层次的人性的思考。复仇将一些表面上毫无联系的人聚集在一起,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达成了同盟。 在一辆开往英国的列车上,一位美国富豪在车上被离奇谋杀。侦探波洛调查发现,此案竟与几年前的一桩惨案有关。富豪曾绑架并残忍杀害了一个小女孩,凭借贿赂逍遥法外。小女孩的母亲怀有身孕,受到刺激后,不久诞下死胎且病重去世,小女孩的父亲也抑郁而终。小女孩家的保姆因被怀疑有严重嫌疑,不堪盘问,寻了短见。而真相令人震惊,除了侦探、火车公司董事长与验尸医生,车厢内其余十二人都是凶手。他们都认识那个悲惨的家庭,在看见受害人逃脱法律的重责之后,决定动用私刑将其杀死。 波洛先生在本案中遇到了所有侦探都不愿意遇到的情况,似乎所有人都拥有近乎完美的脱罪证据与不在场证明——这个推理届中永恒的题材。大雪纷飞的午夜,寒冷凛冽的荒野与温暖舒适的车厢形成的鲜明对比,似乎为封闭空间的谋杀提供了合理性,随着证人证词的不断增加,细微线索的堆积,真相与谎言层层叠叠。 这十二个人选择了看似分担责任,却谁也感觉不到责任的复仇方法——他们都参与了谋杀,却又都游离于关键证据之外。被害者身上的十二道深浅不一、位置不同的刀口,反映出的是一种诡异的失衡感,精巧布局的背后透出一种懦弱的得意。无论是世俗上还是良心上均可以自我安慰,正义得到了弘扬,自己也没有承担巨大的责任,毕竟没人知道致命的那一刀是谁捅的。 侦探波洛曾对外界宣称“我这人有一个天赋,我的眼里只容得下真实的世界,即使是很小的瑕疵都会变得特别明显”。而当他面对这场精心策划的谋杀案时,看到由十二个旅客组成的以人性而非法律为准绳的陪审团,对雷切特进行审判时,他沉默了。十二个人的生活曾全被雷切特毁坏,他们失去了女儿、姐姐、爱人等等,他们都是悲惨的受害者。然而如今,他们却都是凶手。很难指责他们的行径,但滥用私刑的行为却又如此荒唐。 十二个凶手,与其说是一场谋杀,不如说是一场集体审判,对杀人凶手的审判,对不健全的法律制度的审判,对人性的审判。十二道刀伤像是一种虔诚又疯狂的仪式,代表亲人、朋友、阶层对凶手实行最严厉的谴责,正义得到了伸张。最终波洛的成全令人动容,毕竟不是每个以牺牲为代价的人道主义复仇故事在真相暴露之后都有一个好结局。 波洛在揭发真正的十二位凶手,与向警察谎称凶手跳车逃跑这两个选择之间,打破了自己树立的法理之上的观念,为了正义选择了隐瞒真相。 “我见识了人性的破碎。那么多不幸的人生,痛苦,和愤怒,被心底深处的那份悲痛所支配,直到一起罪行引发了另一起。我一直都愿意相信,人类是理性并且文明的,我的存在正是基于这份信念。但现在或许我需要转变一下。女士们先生们,通过这起案子我意识到,正义的天平,未必永远都能保持平衡,而这也让我头一次学会了,去接受这个世界的不平衡。车上没有杀人犯,只有需要重生的人。希望你们离开之后,就此获得安宁。” 一方正义,一方法律,这是情理与法理的较量,这是感性与理性的碰撞,这是作者给我们留下来讨论的命题。今时不同往日,我们无法以现在的身份置身于事件之内,也没理由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责任何一个人的所作所为。随着时代而变化的解读,才是让人不断思考的所在,也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经久不衰的原因。



评论:
听见冬天: 哈哈,字幕是在巴尔扎克笔下,我还以为是葛朗台的仇人们来了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