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Missing Link发布时间: 2024-04-22 12:34:10 浏览:1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有觉有观再进一步: 有觉有观,内自欢喜,专其一心。无觉无观,三昧念喜,游于二禅。 由有觉有观的境界,再进一步证入内心无比喜悦。这不只是口头的高兴,而是看到一切众生、任何人,乃至冤家、仇人等,自己内心都是详和的;他们即使有错,也是值得怜悯的。慈祥是内心自然的流露。不是出于勉强的,所以菩萨“慈悲喜舍”中的喜很重要。不喜的状态久了,整个身体会僵化,气脉就不能通了。 这时“专其一心”,专在初禅所得的境界,“念持喜安”,保持能量不放射的状态。气停了,就是道家“无火之为炁”,渐渐的证到:无觉无观,三昧念喜,心中无比的喜悦。这个喜悦的境界就是“念”。此时证到二禅。 《增一阿含经》在三国东汉末年传入,这时佛法注重修持,佛法也很容易被接受,因为一修就有效果。当时西晋的文化相当高。如果佛教光靠学理进来,不一定被接受,但定力与神通一来,知识界不能不投降了。而现在学佛的人,哪里有神通!只有神经。如从禅定入手,就会有神通,个个都有,不足为奇。 无著菩萨一系下来,专讲唯识法相方面的修证,在这一套理论系统下,我们方才讲的,“有觉有观,念持喜安,游于初禅”,还在有寻有伺的境界里,还是在第六意识的状态中。到达“无寻有伺”时,才是这里所讲“无觉无观,三昧念喜,游于二禅”。心理思想,不再像电子般乱跳动,而进入无寻有伺的境界。可是此时还有境界存在,还没到无寻无伺地,还不到“无心”地,还早得很。“无心”谈何容易啊!如果我们认为万事过了不留意,就叫做“无心”,这样每个人都会。禅宗祖师说:“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更隔一重关”。学禅宗,在见地上有莫大的好处,但在修证方面,却有莫大的流弊。凡事的利有弊,这也是一阴一阳的道理。 无复喜念,自守觉知身乐,诸贤圣常所求护喜念,游于三禅。 这里又起变化,到了三禅,心头的喜念没有了,守着一种境界——“觉知身乐”。身体内部所有的气机、气脉,每一个细胞、神经,都起了大变化。到了三禅境界,才有可能去除疾病。所以不要以为两腿一盘就是禅。能到达三禅,是要无量功德无量善心,慢慢熏修来的。在这以前,只能略微改善身体现状,做到少病而已。证入三禅后,看以前的欢喜境界,就如同凡夫一样。因为现在才达到至善的喜悦,这是圣贤的境界。 彼苦乐已灭,无复愁忧,无苦无乐,护念清净,游于四禅。 这时再进一步,证到没有苦,也没有乐;没有忧愁,更没有幽闷。大家要注意,到了苦乐已灭的境界,也还是“念”,所以接着说“护念清净”,身心内外一片,融化了,证到四禅境界。 ——摘自南怀瑾老师《如何修证佛法》第8讲 1、修持证果 2、初禅到四禅 这是佛的公子罗睺罗(佛俗世中的儿子罗睺罗尊者,后来年幼皈依佛释迦牟尼,然后教他观呼吸法门证的四禅境界),这是罗睺罗尊者的心得报告,四禅就脱离人道,人身体上的病痛就不会再发生了,这只是四果罗汉的功夫,还是小乘佛法,但是已经可以不来人世间,来去自由,想来也可以来,全看自己还有没有未了心事,去化解这些人世间的羁绊,所以大家时间还够不够?还在沉迷执着?虚荣心、攀比心、爱别离、在这个缺失的世界大家都很艰难,都在忍辱负重前行,摆在眼前的经典和方法不看,就在人事上折腾,赶紧修吧大家,修行不虚!



评论: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