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司汤达#红与黑 #司汤达 #讀書
《三作家(司汤达传)》—斯蒂芬茨威格
司汤达是心理学还没诞生之前的半吊子心理学家,是以消遣为由随笔随写的不合格文学家。
司汤达是一个不属于家庭,不属于民族,不属于国家,甚至不属于时代的一个纯粹的人。用他自己的评价是“自我中心主义”。
顺应时代的随着时代灭亡了,追寻真我的人永垂不朽。
司汤达是人类第一个深入观察灵魂碎片的人。他的一生是对自我的观察、追问、思考。晚年消遣的他,把自传写成了小说,把小说写成了自传。
也是他开创性的把近现代小说的审美深度推进到人物的性格、心理、灵魂的每一次震颤和质变。又和故事情节、情景、社会脉搏相互融合、呼应。
《红与黑》是一部五十岁的智者用自己的感情复刻出青年的激情,并以深邃的洞见、超越感性的立足点,真实的、叙事的、分析的把激情和激情背后的灵魂为我们娓娓道来。
木匠的儿子于连的自卑和骄傲、理智与激情、聪慧与愚蠢被刚经历过大革命、拿破仑、波旁复辟的法国社会病态的撕裂着。
他有时在沉思中被激情折磨,有时在肉欲中冷静分析。
得体大方的在贵族里腾挪,却难掩心中对他们的鄙夷。
出类拔萃的神学成绩,然而内心对上帝毫无信仰。
这种极具审美价值的性格矛盾美学也在潜移默化的锻炼读者的性格平衡能力。比如理智的研究激情、适当的遮盖理智。
于连的精神内核是崇高的,他靠自己的才华和聪慧克服外在限制条件取得的成就是令人钦佩的。
经历过无数的疯狂,于连找到了自己的灵魂,可悲的现实是,这灵魂却与时代格格不入。他只能把自己的生命化作利剑,狠狠的投掷向审判席上的食利者们。
愚蠢、执拗、神经质、自私都可以解释于连不顾爱他的人而拒绝被赦免。但这都是从他人、社会、世俗的角度。不是从作为主人公真实自我的角度。
对主人公选择赴死的恨其不争恰恰是读者心理世俗成分的多寡。
那种极度的不和谐导致的积郁之气恰恰是卑劣与高尚、勇气和懦弱、诚实和虚伪碰撞出的火花在灵魂中劈啪作响。
一个典型丰满的人物性格应该在历史的沉淀下不停的引发每一位读者的共鸣和对位。
于连是奋而向上的孔乙己
是经历繁华选择坦然赴死的浮士德
是没发明“特殊人”概念但不妨碍蔑视愚昧的拉斯科尔尼科夫
在这个追求肉欲,充斥着贪婪好色、污浊堕落的世界里,司汤达的《红与黑》可以让我们看到以激情为燃料的动力器官后面的浪漫主义成分。但是也需要一番内心的矛盾斗争和求真欲,才能达到自我审视、自我描述、自我解剖,直至找到最接近真实的自我。
评论:
脉望: 写得真好
脉望: 司汤达是一个不属于家庭、不属于民族、不属于国家,甚至不属于时代的纯粹的人。用他自己的评价是“自我中心主义者”。 很精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