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二麦那个女人·小妮发布时间: 2023-07-30 05:19:38 浏览:0 次 发布地: 南京市 天气: 晴

        【小妮摘抄】 “第一,要考虑到大多数中国人的习惯是“看戏”,为了照顾广大群众的喜好,必须根据他们的审美需求,让“看”和“听”同时享受并略偏重于“看”,因为最使观众激动的,首先还是故事本身。也就是说,戏,要能抓住人,让人能坐得住,能从头看到尾。之所以有些戏的唱腔不错,既好听又有特色,可演到半场还是有不少人“抽签”溜走,其主要原因就是戏“不耐看”,令人坐不下去。 第二,唱段不能零碎。零碎唱无力,要唱就要有重点地唱,整块地唱,集中地唱,要唱得有情、有味、有效果。即使是宣叙式的情节交代,也尽可能不要零碎。 第三,前后都有大段唱时,要注意对比变化,特别要突出表现重要事件、紧张情节及重场戏、转折戏、抒情大段唱。 比如《江姐》,几乎每场都有大段唱。第一场的《巴山蜀水要解放》,只突出江姐兴奋热情的想望,整个唱段基本是单一情趣的抒发;第二场《革命到底志如钢》,着力渲染和淋漓尽致地描绘了生离死别的复杂情绪及大喜大悲的各种心态;第三场,由于戏剧情节推进发展不大,把江组和双枪老太婆的唱都写成“相对无言”下表白出来的咏叙,变成了“淡处理”;第五场是戏的转折关键,《眼前形势多险恶》把戏直推上去,使三重唱形成了一次小高潮;第六场的《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则把戏“刹住”,起到了“且听下回分解”的强效应,以与第七场的《五洲人民齐欢笑》形成层次上的对比,用浓墨着笔于英雄气质的多方位描绘与多视角表现,揭示出全剧的戏剧性高潮和完美的音乐形象,形成这六场戏“淡、浓、淡、浓、淡、浓”的不同层次对比。我觉得这是我谱写过的多部歌剧中最能适应音乐需求,并充分发挥音乐功能的好歌剧脚本,可以说是个范例。附带说说,最好别在戏的开头使用重点唱,因为戏没展开,人物及事件还没介绍清楚,如果这时就安排重点的唱,那就像好钢安在了刀背上。 第四,脚本在表观喜、忧、乐、悲的情节发展上,要有变化对比和起伏,使音乐情绪有跌宕,不然,要么使人沉闷得抬不起头,要么让人喜得漫无边际。 歌剧《江姐》,如果没有第四场戏,结果就会是,第一场高高兴兴出发,第二场哭丈夫牺牲,第三场与双 枪老太婆又哭一通,第五场就被捕,第六场蹲监狱,第七场即就义,音乐情绪一直在走“下坡路”,越写越感到丧气,“跳不出圈”,压得人透不过气。有了第四场,就多了喜剧性的生活情调,情绪也一下子活跃起来,戏也更完美了,而且产生了极强的效应,令观众大笑不停,大大减弱了后半部戏的悲沉气氛,且显得慷慨、英烈、豪壮。 另外,在叙事性、歌谣体及戏剧性唱段的安排上,脚本还要能给音乐与表演留有发挥余地,绝不能过分重视唱而忘了情节的推进;或者过分重视情节发展和戏的变化,却忘了唱;或者一场戏中全是叙事唱段,平铺直叙到底;或者全是歌谣唱段,一段段四平八稳地唱个不停;或者全是戏剧性唱段,歇斯底里地乱抒乱发感情……这就是说,既要考虑唱,又要照顾到表演和戏的发展推进。 第五,脚本要充分运用独唱、重唱、伴唱、合唱来发挥音乐的强大表现力。在歌词结构形式上也要有变化,让音乐节奏能多样而富于变化,并把戏剧气氛和心态与情节发展的力度、层次、色彩充分表现出来。”——作曲家金砂 #摘抄 #欣赏美 #聆听 #初心不改 #初心不变

评论: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