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虚无主义(摘抄)
1.问题点:人的存在是虚无的
人的存在是“存在先于本质”,人不是一种现成的、确定的存在,人的本质总是有待形成的,人可以是好人,可以是坏人,或者别的其他人。人总是面临可能性的,人总是不断地将自身推向将来的可能性,人不外是自己主观选择成为的那个东西。人永远不会是什么,人永远都在成为什么。
人是没有固定的本质的,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虚无,因而人的存在本身就意味着一种绝对的自由。
你没有固定的本质,你永远是面向可能性而生活,而这种绝对自由的处境,对于很多人而言,又是可怕的,因为这意味着你得不停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积极主动地行动,去创造自己生活的意义,而且任何他人都帮不了你,你只能自己去为自己创造生活的意义。而这,又好累啊,这意味着你永远没有舒适圈,你永远要不停地出圈。
很多人惧怕自由,想要逃避自由,于是,他们就陷入一种自我欺骗的状态中。
我不是一个自由的人,我不是一个面向可能性的人,我是有本质的,我是有标签的,他们都说我是一个打工人,啊对对对我就是一个打工人,然后我就躺在自己给自己编织的标签里面感觉很舒服,感觉自己很圆满了。我把自己这一百多斤的身子整个儿交给这些个标签了,我只需要像一个打工人那样去活着就行了,我自己就不用做出自由的选择了,我就成了一个物。
然而一个人是无法将自己交出去的,一个人是被判为自由的,是逃无可逃的,因为人的存在就是虚无
2.解决办法:行动
人的绝对自由,对于很多人来说,确实是一种重负,因为自由意味着你要去承担自由选择所带来的责任,但是,人的绝对自由也意味着人的尊严以及人生活的希望。试想,如果人也是一种本质先于存在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还有什么意思呢?一种已经被定型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一眼能望到头的人生谁也不想要。
而真正有意义的生活,就在于它总是面向可能性的生活。
人不存在这样一种状况:活到这个份上,我已经活圆满了,而是,我总是可以有所作为,总是可以make a difference,我总是面向可能性而生活。
我们要不停地行动,去积极地塑造我们的可能性,这样的生活,才是不油腻的生活。
3.随想:
过去的一切形成了现在的我,而现在我所正在做的则是在定义一个将来的我,没有一个人是一成不变的,我们总是在不同的行动中塑造未来的自己。
人的存在就如一张白纸,我们不断的通过自己的行动在上面进行涂鸦,而这涂鸦的过程,则就是我们的一生。
我们所谓的烦恼与焦虑大多数时候都来自于想得太多,而又做得太少。别问做这些事到底有啥意义,认清形势,干就完了。
马克·吐温说过:让你陷入困境的不是这个世界,让你真正陷入困境的是你的想象与这个世界的真相不一致。说的通俗一点就是你坚持了看似正确的错误谬论,也就是你坚持的根本就是错误的,与这个世界的真相没有关系,我们总被自己的认知限制,我们不喜欢与我们想法不一致的真相,直到我们为此付出应有的代价。
罗曼•罗兰说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答案!
就像是,
我不知道这样会很难,所以我想要这样去做
与我知道这样会很难,但我依然想要这样去做。天壤之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