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我有故事发布时间: 2024-02-07 13:57:47 浏览:1 次 发布地: 惠州市 天气: 晴

        #共读/《打开一颗心》 第七天 致爱丽丝,让人读来悲伤遗憾不已。也是本书作者明确表达出难过痛苦情绪。和儿子同一个学校的大学女生,一次心脏骤停晕倒,身边人给予各种轮流上心脏复苏措施,一方面保护了心脏,另一方面忽视了关键点,没有立马及时送去医院,耽误了三十分钟。 在医院,被各种措施践行了70次。最终很遗憾,耽误时间太久,出现脑死亡。年轻的生命,就这样逝去。本来,是可以有机会救活这个女孩。 作者为何如此难受痛苦?一来这个女孩让他太容易代入父母的角色,感同身受;二来该死,这女孩本来可以挽救回来的,就是因为各种情况出现,原本这情况可以不出现可以避免,却因为破制度约束,因为对这情况的相关急救培训认知做到不够,因为缺少像作者那顶级专家团队,各种因素导致没有救活过来。 并不是存在理论天花板,技术没突破,而是没做到位。三来这个女孩在救治过程中,承受巨大的痛苦,作为专业的心脏外科医生,非常明白,所以在故事中这方面呈现了细节数据。 这个女孩的离去敲响了什么警钟?作为读者的我们,读完之后是否有警钟响起?是否能从中收获行动指南? 这个女孩昏倒在地,再送去医院之前,身边人给于心脏复苏操作。这个细节让我想起曾经我无意中参与了AED技能培训(当时参与三人义工队,开展这培训活动)。就是生活中遇见有人昏倒到地该怎么办场景,如何检查大致情况,心脏骤停了没呼吸了,该怎么一系列正确操作与决策。怎么正确按压心脏,如何进行人工呼吸,都大致教过,还有短暂的玩家家实践过。 从突然晕倒需要紧急救治这一警钟视角,曾经流行什么逃离北上广深,去往诗和远方工作节奏缓慢地方生活,那就是错误决策。对于紧急救治,争分夺秒赶到病人身边,协调调动医疗资源,昏倒在地遇见身边懂得急救知识的概率,一线城市能救命的概率远远大于二三线城市,更大于乡村老家。 AED培训过程中,技能这块肯定达不到合格,给于按压救助也很难真正做到有效。新闻宣传什么心脏复苏及时,挽回生命的报道,那是极少数幸运儿。靠人手按压,是需要很大力气,效果也不是很好,还得持续去做。依然记得遇见这样场景需要这样做,第一时间呼叫120,准确说出地点,报告是否有呼吸大致病人情况;第二就是寻找附近AED设备,赶紧找来进行心脏复苏操作。这培训中,我认知到深圳的医疗资源。面对紧急求助,后台对接的及时响应调度平台,多长时间能赶到病患身边,印象接到呼叫,确定这种没呼吸的,深圳能做到五分钟还是十分钟,救护车就能赶到病患身边。 在紧急救命这一块,选择一线城市,能让你活下去概率大大提升。 对于心血管疾病,还是以预防为主,需要花时间花精力投入到上去,至于怎么做,摘抄上午复习的冯雪医学课知识点: 【你可能没有意识到,我们现在对于健康的投入是有偏差的。 世界卫生组织告诉我们,医疗对于健康的影响还不到8%。 除了医疗的8%,影响人类寿命和健康的因素还有哪些呢?其中,人类遗传占15%,环境因素占17%,剩下的60%左右,都是个人生活方式。 个人的生活方式,才是形成心脑血管疾病最主要的因素。 心血管疾病预防的重点,也是生活方式的全面管理。 认知决定思考,思考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 原则一:“高压线原则”。 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里,不做什么,显然比做什么要重要得多,绝对的No作No Die! 一、绝对不能吸烟,包括二手烟。 二、在体重和食物上,不能有执念,要讲究适度。 三、不能久坐。 原则二:察觉。 套用恩格斯的一句名言: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 察觉就是这样的行动指南。它很简单,却非常管用。 如果想守护自己脆弱的心脏,就只能靠自己,并把精力和金钱更多地放在预防上。 养心的本质,就是不仅要延长心血管寿命,更要拓展心血管的质量,让心血管可以轻松应对各种情况,不去管它是疾病还是压力,是劳累还是不幸。 养心就是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让心脏有能力跳得更快更强,或是有能力跳得更缓更稳。 动静之间的能力,就是心血管的储备,而养心,是要通过适当的运动和深度的安静训练,来达到更大的储备。 在生活中,做到动静圆融,就可以拥有更强大的心脏。 看看卧床休息。 如果绝对卧床1天,就会带来认知和睡眠节律的改变,带来抑郁和焦虑的加重,还会增加肺部感染,造成血栓,以及心脏肌肉的萎缩。 即使只卧床1天,四肢肌肉的流失也高达3%~11%。这意味着,如果卧床3天,我们最多会有1/3的肌肉丢失。 这些结论,分分钟就把“大病需要卧床静养”的理念颠覆个底朝天。 】 #阅读









评论: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