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和朋友聊天,说到导致李玟离世抑郁症的问题。
他认为,很多平台在传播心理问题时,通常都是有些隐形受害者有罪论的感觉。包括我昨晚整理的所谓“抑郁症成因”与其列举那么多,不如说一些正能量会更好,反正是同一个问题。他高中时期就已经在接受英国教育,所以吐槽“国内的心理学教育可谓是极度不普及,而那些想吃饱的人,都去玩Divination和Tarot了。
医生通常只会说病情,甚至会把问题强化,一则可以让患者更加重视,二则也可以顺便掏出患者口袋里的钱。当然也有医者仁心的人存在,我们还是需要更阳光更温暖地看待世界。
我英文很烂,很多时候即使去墙外,能接受的知识也很有限,所以我不太了解,在英国的心理教育究竟是什么样子。(说真的,我认为语言是最实用的学科,虽然他不能带给你直接的收益,在某种程度上真的可以扩展你的眼界和认知厚度)
我很喜欢《麦三步的喜爱之物》,“阳光积极向上”看似让我们变得快乐,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只是一剂强心针而已(通俗的说就是心灵鸡汤),当然放松心情对我们缓解负面情绪也有很大帮助的,喝多了还是会物极必反的。
孤独感是城市发展的通病,身处当下,目不转睛地勇往直前,相互间渴望交流,但却碍于种种因素,只能以目会意。
这里我借用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的话来说——现代化城市造就了城市居民生活的守时,精确性和准确性,而城市环境和金钱交易,对于个体的过度刺激,则制约着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给他们带来双重影响。
实际上齐美尔他并不反对理性生活,而是认为精神生活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但这种理性毫无节制过度理性,人与人之间就会陷入冷漠无情的关系之中。人际交往过程中利益当先,一切都可以被货币化的生活方式,为我们营造的是一种沮丧的情感氛围,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处处斤斤计较,事事利益当先的精神生活。
很多时候我们拒绝面对复杂的婚姻生活,恐惧处理复杂的日常情感,拒绝思考复杂的社会问题。转而又将注意力放在碎片化信息及不断寻求新鲜感的虚拟世界。
对于心理学,我也只是从书本中和一些平台中有一些片面了解,人类心理活动是复杂的,大多数人能感受到的也只是由“自己能意识到”的部分构成,汗,这可能不太好,可能会觉得即使不掌握自己,也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但很多情绪,在不了解的情况下依然会在无意识中对生活产生影响啊。很多时候我也可以隐约感到身边的人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一句话说“医生无法医治好,一个人认为自己没有病的病人”而我也不是医生。
关手机,做饭[醉了]最后献上顶着烈日拍的荷花[醉了]

评论:
咪咕吖: 没关系,我不嫌弃你不是医生[呲牙笑]
Serendipity: 关手机,做饭。这是关键
十一: 竟然是在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