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丹三发布时间: 2025-03-31 05:46:26 浏览:0 次 发布地: 南宁市 天气: 晴 #存档你的3月碎片 #三月三#古诗文 #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 世界那么大,“三月三”却只有广西放假,必须要写点什么以做纪念。 “三月三”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相传这一天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便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三月三”古称“上巳”,“巳者,祉也”,既除掉致病因素,又祈求福祉降临。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巳日多逢三月初三,魏晋以后,上巳节便定为三月三,后代沿袭至今。 上古时期,节日的作用就是驱邪避灾,上巳节的重要活动是修禊沐浴,文人雅士还可以曲水流觞,青年男女郊外踏春。实际原因是古人对能源的利用效率太低,连热水自由都达不到,更谈不上热水澡自由。冬天河水太冷容易感冒,3月初的水温渐渐升高适宜沐浴,人们急着去洗越冬后的第一次澡,洗去一身的污垢,换上轻便的春装,迎接春天的到来,然后呢?按《动物世界》的说法: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又到了动物们繁殖的季节,空气中弥漫着荷尔蒙的气息。自古以来,人丁兴旺就代表社稷昌盛。 春秋时期,上巳节的各种活动就已经非常流行了,《论语》中记载:孔子的弟子曾皙(曾点)表达自己的志愿,“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对此非常赞赏,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41位军政高官,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了一篇序文手稿《兰亭集序》,其中记叙了兰亭周围的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了作者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兰亭集序》在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地位,于书法史上更是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三月三”与清明节的日期极为相近,这段时间还有一个重要节日:寒食节,通常在清明节的前一两天。相传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在众多的汉族传统节日中,寒食节是唯一一个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非常有特色。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韩翃曾写诗道: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说完三月三、上巳节、寒食节,再来讲讲清明节。清明既是一个节日,也是一个节气。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竞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表达慎终追远、礼敬祖先的心意,历代沿袭而成为一个固定的节日;我国农历24节气中亦有清明节气,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称呼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三月三、上巳、寒食、清明,本来各有各的来源和特色,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发展,慢慢融合成华夏各族人民的共同节日,不过,还是属广西人民最为隆重。洗澡更衣就不用说了,这个必须天天有,我们除了祭拜先人,祈求祖宗保佑外,还有放大假,可以吃五色糯米饭、穿五彩民族服、拜龙母、唱山歌、行歌坐妹抛绣球,想着都美。趁着假期余额尚足,别说什么“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魄”,祖宗们也想看着热热闹闹、唱歌跳舞的欢快场面吧,山歌唱起来! 多谢了!多谢四方众乡亲。我今没有好茶饭,一曲山歌敬亲人! 评论:能好好活着吗?: 我老家有庙会但是不放假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打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