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么多的争论,总觉得是无效的? 现代讨论使用的语言是很粗糙的 粗糙就是指模糊、指代不清、意味不明 因为社会文化的复杂性 所以很多话题需要分类和切割的讨论 理想中,想要实现就一个话题的有效沟通 得出一个结论所需的前置条件是很多的 必须在默认基础上以及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地罗列结论实现所需要条件 才有可能达成相对精准的表达 从而达成正确的共识 正确的共识指: 双方都尽可能完整地理解彼此的立场和看法 建立了有效的信息交流基础 为后续沟通创造温床 最终在思维方式保持相对一致的情况下得出彼此认同的结论 “细化结论达成条件”这个道理在论文研究中常有体现 研究追求语言的精准性 不能超出研究范围地得出结论 所以研究标题中常会出现各种限定结论范围的表达 例如“可能性”“在中国”“在体育新闻中”… 对结论产生范围做了明确 以达到该篇研究信息传达的最佳效果 而在我个人的经验里 沟通常常是失败的(如果把沟通的目的认为是尽可能正确的信息交流的话) 通常情况下 人们急切地想要得出一个结论 在前置条件还未铺好、双方未就关键信息达成共识的时候 我将此理解为“对沟通的目的是寻求情感认同而非信息认同” 事实上 我认为 越精准的语言越可以避免沟通矛盾
评论:
AI苟蛋: 看来得学会用文言文交流了!
to be better: 加一,争论从来都是无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