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账户是指,人们会把在现实中客观等价的支出或收益,会在心理上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
经济学账户里,每一块钱是可以替代的,只要绝对量相同。心理账户里,是视不同来处,存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去往何处采取不同的态度。心理账户和前景理论、锚定效应理论共同构成了行为经济学的三大理论基石。
小明买了一张1000元的国家大剧院门票,到了剧院发现门票丢了。问题是,你会再花1000元钱买一张门票吗?大多数人的选择是不会。
小明去国家大剧院买一张1000元门票,到了剧院发现钱包里面的1000元现金丢了,问题还是,你还会买票看歌剧吗?大多数人都会选择买票。
同样的预期收益-看一场心仪已久的歌剧,同样的损失金额1000元(票或者现金,以及到达和离开剧院的费用),但是结果却不一样。
提前买了一张价值1000元的国家大剧院的音乐会门票。在准备从家里出发去国家大剧院的时候,你发现门票丢了。你知道,这么贵的门票,看的人不多,现场仍然可以再花1000元买到同样的票。问题是,你愿意去现场再花1000元钱买一张门票吗?大多数人的选择是不会。
用工资买一瓶莱珀妮,可能会小心疼,如果得了一笔奖金去买,感觉很愉悦,如果是彩票中奖了一笔钱去买,感觉像是赠送的。
你发现一笔确定性高的投资,你现在有一笔现金和一只亏损但金额一样的股票,大部分人的选择是用现金去投,而不是卖掉股票去投资。
人们在心理运算的过程中并不是追求理性认知上的效用最大化,而是追求情感上的满意最大化。情感体验在人们的现实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他将这种运算规则称之为“享乐主义的加工”。
在心理账户中,得与失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针对人们的某一主观参照点而言的,人们关注的是相对于某一参照物的改变而不是绝对水平。得与失呈现敏感递减的规律。
商家会利用心理账户来引导消费,如果你想犒劳自己且减少肉疼,换个心理账户就可以了。
投资中要避免心理账户而冲动入手,或者不愿意认错承担损失。市场不管你的投入从哪个账户来,经济学账户归经济学账户,不管你心理效应。
每周或每年的频率进行权衡,时间限定可宽可窄。因此,“心理账户”是人们在心理上对结果(尤其是经济结果)的编码、分类和估价的过程,它揭示了人们在进行(资金)财富决策时的心理认知过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