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主体何以实现?对后现代问题的拉康式回答。
关于主体之实现,作为人我们如何可能活着?经典后现代问题所谓成为自己符号之外,为自己而享乐?拒绝大他者的阉割?,如何实现并非外在的社会意义,而是实现自己,关于我们的创伤我们的情结,那不是黑暗不是见不得人的东西,那是我们成为存在的非存在,是我们亏欠之物且必须承担之物。
基于此我写下拉康精神分析给出的答案,但是这不是知识,我也只不过是用能指论述这一过程。这对每个人而言具有不同的意味。
一,我引用一段论述。
:难道我们的世界不也正面临着"光之泛滥"吗?在各种媒体的包围下,我们的私人生活正以前所未有的形式迅速地进入公共空间。那些本来是最隐秘的事物:创伤、情感、欲望、幻想,如今在每个人那里都能通过触手可及的媒体进入公共空间。它们与其他娱乐性的节目和信息摆在一起,共同成为这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
二,我的回答:或许无法给予世界之夜以返回,关于我们自身则是可能的。答案永远不是知识,不是经过词语想象可以洞见的。倘若你有此经历,自然有所理解。
精神分析的目的,无意识,创伤,与主体的螺旋升华。
主体的实现如何可能
引用拉康原文。“一旦主体本人形成了其存在(being)那他就亏欠了让他的存在得以从中产生的某个非存在。”
母亲的欲望我的使命,这是俄狄浦斯第一时期婴儿的存在者。这也是原初创伤发生之时刻。婴儿之所以得以存在,是因为母亲,既是因为生理学上的,也是因为人类学上的,在这一过程中,我与母亲的欲望重合(缺失的重合),由此才成为欲望主体,母亲的欲望我的性命。主体由无经历第一次异化,想象性认同自我与误认。
结构性时刻,分离的发生。 象征阉割,父亲的不,父之名的介入。登入象征界则是第二次异化,由此主体才得以被锚定。而原先的二元关系(母子共同体)也被打破。主体分裂为自我与分裂的主体,欲望大他者(母亲)分裂为对象a(欲望A)与语言大他者(父亲)。
主体固着于能指(能指主体)。主体开始围绕原因(对象a)打转(欲望的运作,以及症状),原因自然也可能是无意识功能,不过先谈主体之实现。而同样原初享乐也分离为享乐(字母之后经过象征中介后的),因而在此后对对象a的坚持乃是一种对实在的坚持,对“暗”之坚持,经幻想主体得以可能坚持。
主体的升华与伦理学责任:将对象a(原因)主体化。主体首先要承担起责任。承担自己的匮乏,承担自己的欲望(a)。拉康所谓不向欲望让步亦即如此,承担其主体的分裂。精神分析的目标就是那句名言:Wo Es War,Soll ich werdon(在它所指之处,我必将生成)。主体必须要回到其真正的家“无意识”,探索无意识的真相。在外溢的力量曾经主导之处即在语言的大他者和欲望的大他者曾经主导之处。我比将生成,我必须将那个他者性主体化:将原因(对象a)主体化。$/a,如这个隐喻公式所表达一样,主体化,同时也就是说主体能够行动(作为原因,作为欲望性)并且至少暂时脱离话语,从话语中分裂出来:从大他者的重压中解放出来。(因而不存在所谓重负不管是现代或后现代的那些东西。后现代问题同样是大他者的一种压迫,同样也包括你谈及的光)在这个程度上说从大他者的重压中解放,就正是接受黑暗,主体之实现,从光中解放出来。这就是字母“之后”的自由,每个人都有权利的自由。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