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忘忧发布时间: 2025-02-14 17:14:53 浏览:3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大多数人一生中都憧憬过、寻找过、等候过、陷入过爱情。 爱情是很多人青春时代的一盏灯。青春时代最重要的标志似乎就是爱情,或者是对爱情的向往和寻求,或者是爱而不得的遗憾与无奈。 拥有爱情,对一些人来说是一种感受自我存在美好的方式。通过吸引另一个人的眼光,变成对方眼中的瞳人,甚至成为对方生命的中心,一个人能够去感受到自己的影响力和重要性。也因此获得某种存在的意义感:在欣赏和拥有对方的美好的同时,也可以相信和感受自己的美好和值得被爱。 一位大学女生曾对另一位女生说:“你说,大学里的恋爱男女,是不是在彼此利用啊?” “为什么呢?” “难道不是在彼此利用,利用对方去让自己感受和体验爱情的滋味吗?” “你对人类的情感好悲观啊!” “是的!我不相信爱情!就算两个人彼此吸引,在生活中走到了一起,就算最后结婚生子了,甚至一辈子一起生活了,这些都不能证明他们之间有爱情!他们只是在彼此利用,利用对方来满足自己的某种情感需要……” 她说,因为人类都太爱自己了!两个太爱自己的人,两个自我中心的人,就算一辈子一起生活了,却总是学不会去怎么爱对方,又怎么能说他们之间有爱情呢? 或者有那么一种因自我价值感迷失而来的软弱,会来牵引人的心去如饥似渴地寻找爱情。 那时候,人寻找爱情,是在寻找自我价值感的体现方式。那时候,人渴望爱情,不是因为渴望去爱,而是因为渴望被爱。用爱的姿态来换取被爱。仿佛爱谁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要在爱与被爱的情感交换中去感受到自我的重要性和价值感。 然后,对抽象爱情本身的“忠贞”和“痴心”,反倒容易沦为对具体之人的背叛和离弃。一旦现实中人满足不了他们对爱情的理想化期待,他们的心就被试探去移情别恋。想通过换一个人去体验另一种形式的爱情,以此来满足他们对完美爱情和完美爱人的理想化期待。 有人把爱情作为生活的消遣甚至游戏。通过寻找和享受别人对自己所生发的爱情,去填补自己生活的空虚与寂寞,去逃避心灵的空洞和迷茫。就像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 “我的爱给谁都不曾带来幸福,为了我所爱的人,我不曾做出过任何牺牲。我是为了自己才爱别人的人,为了自身的满足;我欲壑难填地吞咽着她们的爱情,她们的温柔、她们的欢乐和痛苦,以此来满足心灵中一种怪癖的需求……” 有人以爱情为偶像,就如茨威格小说《一个陌生女生的来信》中的那个女人,为一个不认识自己的男人耗尽一生。爱情成了她的宗教。面对所爱的人,她成了一个俯伏者和“敬拜者”。然而,这份爱最终所成全的也不过是关乎她自我的某种形态。她同样是“利用”了他去塑造了一个偶像,去建立自己的生命意义感,去释放自己的生命热情。与其说她的情感是爱,毋宁说是恋。 有人为了爱情而非常偏执极端,得不到你就毁掉你。有人把这个叫做因爱生恨。然而,从对他人的真爱中是生不了恨的。能够生发恨的,是一颗自爱的心,是一颗爱自己爱到偏执的心。 情欲的本相就是寻求自我的满足,他人只是借以满足自己的工具。他人的存在如同沦为了非位格性的存在。人在情欲的爆发中像一头凶猛的野兽,为了自我满足宁肯撕裂伤害和吞吃对方,来满足自己。欲望一旦受挫,就更爆发出伤害甚至毁灭他人的攻击性力量。 就如同:“如果自己不能像个丈夫那样拥有她,就以屠夫的姿态来征服她。”情欲的本质是恋。人的恋里往往匮乏真爱,对他人的恋慕往往成了自恋的面具和投射。这恋的内核除了对自我欲望的执守,别无所有。 我的自我要来吞吃你的自我,让你成为我的附庸。真爱不是强迫你总是要来满足我的感受。若你不肯,就宁肯我们两败俱伤。 真爱是不加害于人的。真爱是虽然你伤了我,但我还是不忍心伤你。真爱是我愿进入和持守一种爱你到底的神圣盟约,并愿意立下誓言,一生对你不离不弃,与你生死相依。真爱是我愿意爱你如同爱自己的性命。真爱是我愿意自己成为你的造就和祝福,使你成为更好的你,使你感受世间美好,人间值得,使你可以相信爱是永不止息。真爱是如果成全你,需要我的心碎,需要我被撕裂,我也愿意。真爱是,即使你不爱我或者你爱我不如我爱你那么多,我也不会试图来强夺你的心,给你造成某种胁迫辖控和伤害。 生发爱情的心,愿意无条件付出爱,然而还是期望爱在对方的心中能够产生一种爱的回响。毕竟惟有相爱,惟有彼此爱对方如同爱自己,甚至超过爱自己,彼此都以舍己之爱来爱对方,才是爱情所应该有的模样,才是爱的完满结局。即便爱的付出没有产生回响,这爱也不会转化成恨,以至于成为伤人的烈焰和利剑。 有人问,爱情是人生的必需品吗?我说,不是。但,爱是人生的必需品。而且,爱也是爱情的必需品。 ——文摘 #爱情原本的模样





评论:
很想很想: [比心]比心比心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