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雨后微光发布时间: 2024-01-24 21:33:17 浏览:7 次 发布地: 天气: 晴

        图一是元代景教徒的墓碑,可以想见,在遥远而又路途多舛的欧亚大陆桥上,数不清的马队和行者经过,他们有的抵达目的地,但有人却永远回不去那个有人挂念的故乡。一方石碑,一块带标识的石头就是一个人最终的故事,这是一个人一辈子的凝结和浓缩。 图二图三图四分别为唐代吐蕃文木简、汉代佉卢文木牍,和唐代焉耆文《弥勒会见记》剧本。 佉卢文是由腓尼基文的东方支系阿拉米字母发展演变而成的一种文字。起源于古代犍陀罗,后流行于中亚的广大地区,其流行年代约在公元前3世纪中叶至公元4、5世纪。东汉以后佉卢文出现于中国塔里木盆地四周的于阗、鄯善、龟兹等古代绿洲王国,其流行时期约当中原汉晋时期。 吐蕃对西域的征服在唐中后期,“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 河湟之乱,遗民泪尽,十载折服,义潮归义!历史在细节里,无声但震撼! 德国的语言学家缪勒根据回鹘文译写的《弥勒会见记》题记,将其命名为吐火罗文。我国的学者在1980年将这种语言定名为焉耆-龟兹文,或者称吐火罗文,是公元3世纪到公元9世纪居住于新疆的吐火罗人使用的一种文字。它实际记录了语言的两个方言,甲种方言的残卷只分布在焉耆、高昌(今吐鲁番)地区,所以被学者称为“焉耆语”;乙种方言的残卷分布在龟兹一带,所以被叫做“龟兹语”。 图五-图八有唐代过所的案卷,有供养寺院的葡萄酒账目、还有的记载了商队的马料使用情况,这些文档的保存得益于中古世纪的特殊殓葬文化,各种纸张都被裁剪成敷面、或者糊成纸扎,在新疆特有的干燥环境下,得以保存千年,是我们研究当时生活状态的绝佳佐证。 图九是左为汉代的梳镜袋,右面为唐代的铜眼罩。 #丝绸之路 #博物馆#博物馆 #各位#各位了解一下 #案牍



















评论:
潘家园大金牙: 在西藏进入宗教社会之前。吐蕃很猛的。轻松秒入长安那种的。吐蕃武士战斗力极强。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