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被讨厌的勇气》有感 时隔多年,二刷《被讨厌的勇气》,犹如在迷雾中寻得一盏明灯,它以对话体的形式,将阿德勒心理学深入浅出地呈现,逻辑严密且环环相扣,引导我层层剖析自我与人际关系。 书中打破常规思维,从“目的论”反驳“原因论”,指出我们当下的行为并非由过去经历决定,而是为了达成内心潜藏目的。例如,有人常以“原生家庭不幸”为由裹足不前,可按阿德勒观点,是他当下“不想改变”,才拿过去当借口,这一逻辑颠覆认知,却又令人拍案叫绝,促使我重新审视行为动机。 阿德勒认为: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的起点是“课题分离”,终点是“共同体感觉”。感恩我的父母与孩子,长期独立生活的经历,无形中我已经在生活实践中习得了“课题分离”,即明确他人与自我的人生课题边界,也敢于直面工作、交友、爱、甚至死亡这样的“人生课题”。 阿德勒倡导的“勇气”,是在被他人讨厌时仍坚持自我成长,这让我反思过往为求认可的诸多妥协,实则是对真实自我的压抑。我需要克服的是,不过度在意他人目光,让一切干涉我的人都见鬼去,更要有被别人讨厌的勇气,别人如何评价是他们的课题,我只需做好自己,“一”即一切。 读完收获的不仅是心理学知识,也解开了近期对自己的一些疑惑,让我更加确定了,我不是不爱自己,我只是把对自己的执着,换成了对他人的关心。我从来都惧怕一段关系的破裂,只是在建立和拥有一段关系时,我更喜欢往“爱”和“关心”里储值罢了,做个对别人有价值的人,会让我很容易获得幸福感。 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我收获了重塑生活的力量。比如,尝试勇敢表达想法,积极拓展社交圈,无惧可能出现的讨厌目光。自我接纳,同时对他人寄予无条件的信赖,对身边所有的伙伴给予影响,作出贡献,这些观念,像一把钥匙,解锁了我被禁锢的自信,让我坚信,依循内心勇气前行,定能拥抱更从容、洒脱的人生,即便途中荆棘丛生,那也是成长勋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