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在颤抖》(The World Will Tremble)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是一部由英国、美国、保加利亚和以色列联合制作的历史剧情片,于2025年1月16日在迈阿密犹太电影节全球首映。导演利奥尔·盖勒。
剧情介绍:
1939年9月,纳粹德国入侵波兰,并吞并了其西部地区。随着向东驱逐的谣言传开,犹太人被强迫迁入犹太人聚居区⋯影片开始:讲述了一段被历史尘封的真实事件——1942年1月19日,纳粹德国首个死亡集中营切尔姆诺的两名囚犯米哈乌·波奇莱布尼克和所罗门·韦纳,在几乎不可能的情况下成功逃脱,并成为最早揭露大屠杀真相的见证者。主角米哈乌和所罗门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策划并实施了逃脱计划,他们的行动不仅需要面对纳粹看守的严密监控,还要应对集中营内的生存危机。逃脱后,两人冒着生命危险向外界传递纳粹暴行的证据,成为揭露大屠杀真相的关键人物。
影片在保加利亚取景,在影片中可以看到波兰冬季的铅灰色调、欧洲山毛榉林(波兰低地的典型树种,后期技术合成)、泥泞的乡间土路和车辙痕迹、单层红砖校舍、传统风车、纳粹岗楼的斜顶设计、铁丝网的菱形网格等。
观影小感:
当镜头聚焦于库尔姆霍夫运输中心,党卫军以去莱比锡最先进工厂工作为诱饵,诱使犹太人寄存行李、褪去衣物时,那一幕幕场景仿佛将人拽回了那段至暗岁月。切尔姆诺的毒气车无情地吞噬着无数手无寸铁的生命,普通人在灭顶之灾下的渺小与无助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大灾难对个体命运的碾压令人触目惊心。
如今,贸易摩擦的硝烟从未消散,关税战的阴霾频繁笼罩全球经济的天空。一次偶然的网络浏览,让我与这部承载着沉痛历史记忆的二战题材影片不期而遇,刹那间,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在心底翻涌。在当下这个时代,关税的任何一点细微波动,都如同在平静湖面投下巨石,激起千层浪。商品价格随之失控,如脱缰的野马一路狂飙,产业链也在这经济的惊涛骇浪中岌岌可危,随时都有断裂的风险。而在这一系列环环相扣的连锁反应里,默默承受着最大压力、背负着最沉重代价的,始终是那些普普通通的消费者。像我们这些打工族,在物价或将飞涨的压力下,只能更加努力地生活,埋头苦干,拼命在这艰难的经济环境中寻得一丝生存的希望,认真生活或许便是当下最要紧、也是最无奈的事情了吧!
影片结尾(机器翻译):
1、所罗门的证词成为了纳粹大规模屠杀犹太人的第一份目击证人陈述。
2、犹太地下组织将其偷运到伦敦,并于1942年6月26日在英国广播公司(BBC)电台播出。这是关于大屠杀的第一则新闻报道。
3、继切尔姆诺的毒气车原型之后,纳粹很快将其升级为特雷布林卡和奥斯威辛等集中营里的毒气室。在被送往切尔姆诺的22万名犹太人中,仅有四人幸存。
4、雅各布·舒尔曼拉比没有抛弃他的社群。在与所罗门和迈克尔见面三周后,他和格拉博夫的犹太人一起被带到了切尔姆诺。他们一抵达就都被毒气杀害了。
5、所罗门·“斯拉梅克”·维纳逃离格拉博夫,去寻找幸存的亲人,但他被捕并被送往贝乌热茨死亡集中营,于1942年4月在那里被毒气杀害。在被捕前,他成功发出了最后一条消息,提交了关于贝乌热茨毒气屠杀的第一份报告。
6、迈克尔·波赫莱布尼克在格拉博夫与所罗门分开,他藏身于波兰的一个农场,在战争中幸存下来,之后移民到以色列,在那里再婚并育有两个儿子。1962年,在西德对切尔姆诺集中营守卫的审判中,迈克尔作为关键证人,最后一次直面这些守卫。
观影笔记:
1、切尔姆诺集中营,是纳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设立的首个专门用于大规模屠杀犹太人的灭绝营,超过32万人在此遇害,仅有4人幸存。
2、影片中主角的逃亡路线,是波兰劳工与囚犯试图突破纳粹控制的真实路径。影片中主角传递情报的行为,暗合波兰地下网络“波兰家乡军”(AK)的真实运作。
3、“拉比”在希伯来语中意为“老师”或“智者”,是犹太教教会的精神领袖和宗教导师。拉比负责解释和传授犹太教的教义、律法和传统,指导信徒的宗教生活和道德行为。拉比还在社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参与解决信徒之间的纠纷和问题,维护社区的和谐与秩序。
4、影片通过切尔姆诺的逃亡故事,将波兰塑造为一个“颤抖的世界”——这里既是文明崩塌的见证者,也是抵抗精神的发源地。导演利奥尔·盖勒说:“波兰的土地承载着人类最黑暗的记忆,但也孕育着最耀眼的希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