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龙哥发布时间: 2025-04-17 21:04:12 浏览:17 次 发布地: 泰州市 天气: 晴

        误诊也太可怕了!直接给了我一次悟道的机会! 上个月老家有个远亲找我看病,因为见不到人,就按照网络问诊的形式进行了辩证。 患者主诉潮热汗出,汗时脸烘热,每到下午 3-5 点尤其明显。 我略加思索之后开出了桂枝汤加大热的附子,考虑到患者自诉出汗后怕风怕冷,附子剂量挺大,心想四天够了,就写了四剂。 清明回老家,患者带着她姐姐又来找我,说自己服药四天,几年的出汗已经好了。但是她姐姐跟她一样的情况,我照例执行严格的整体问诊,心想还用一样的方子吧! 正说着话,这个姐姐走到阳台,解开脖子下面的纽扣试图散热,转过头说,出汗这就开始了,每天都是这样! 我看着患者背影,问她妹妹,是一样的情况吗?她妹妹说就是一样的,还加了句可能是遗传吧! 我惊出一身冷汗,此等情形怎可用附子? 于是重新处方,用了李东垣的“当归六黄汤”,开了 6 剂,心想这也算同病异治的经典案例了!颇为得意!就等着六天后捷报! 一周之后,我再次遇见患者(姐姐),是在药房,来买小柴胡颗粒。我随口问了一句,出汗应该好了吧?(信心十足) 这位姐姐说,没呢,还是出汗! 我啊了一声,追问道,你不是怕热嘛?现在还怕热么? 这位姐姐又说,每次出汗的时候很热,出完汗之后冷的很! 我恍然大悟,马上吩咐药剂师重新配方,桂枝汤加附子,六剂。 昨天传来消息,出汗已止! 今晚在亲戚家,再看见姐妹俩时,妹妹已经显出面色红润的样子,手掌指头均饱满,按压弹性十足,姐姐初愈,面容不及妹妹,但也比初诊所见要好。 这让我再次深深体悟到了“三因制宜”的重要性,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这个“因时”的时,不只是年轻与年老,也不只是春夏与秋冬,更不只是白天与黑夜,还需要考虑到病症发作的前与后。 另外一个反思,面诊时的嘈杂,确实会干扰到医者的思绪,在线上沟通,反而能静心细致辩证。 可见,耳听未必为虚,眼见未必为实! #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 #中医 #中医传承人 #医生

评论:
逆熵: 附子有毒,看你发的瞬间,是老中医
作者: 附子半夏细辛麻黄桂枝白芍,我都常用
逆熵: 治疗哪方面的病症?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您有用,请随意打赏。您的支持将鼓励我继续创作!

更多热门说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