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社会规范的内化】 ——《人类如何走到今天》(进化生物学)社交工具和社交情绪 一旦认为儿童成长到足够的年龄、明白该如何表现,大人们就会希望他们在做错事的时候感到不安——大多数孩子的确会这样。我们可以将其称为“罪恶感”或“羞耻感”,可能会有“懊悔”“尴尬”“丢脸”等感觉。 这些感觉都是至关重要的社交工具。每当想到自己做过的愚蠢的、伤人的、讨厌的事时,我们都会感到难过,进而不想再犯。这种感觉对我们自己和身边的人都有好处。 我们庞大的社交工具箱中也包括了良好的感受,如“骄傲”,每当做了正确的事时,即便没有人注意到,我们也会感到骄傲。当我们的体育实力、钢琴演奏水平或商业头脑得到认可时,我们就会非常激动。如果一名士兵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他的母亲在接受追勋奖章时会有光荣之感。即便在与他人竞争时,我们的社会情感也会使我们遵守所属集体的规则,认同集体的看法。我们一旦丧失归属感——如果我们觉得自己对他人毫无用处——可能就会想要放弃生命。我们(或我们中的大多数[插图])生来就具有社会情感,但感受的细节、何时产生感受、如何回应这种感受则由我们不同的个人经历来塑造。 由于产生了罪恶感和骄傲等感受,我们的祖先能够在寻找食物和维持安全上投入更多的精力。这些感受使得我们的祖先更加值得信任,所以他们不必随时警惕其他人和惩罚犯错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每个人都在进行自我监督。按照期望的方式行事成为他们想法和感受的一部分。“不正常”的表现让他们感到“不自然”。当按照周围人所认为的“正常”方式行事时,他们会感觉良好,而当做出被他人认为怪异或自私的事时,他们会感到不舒服。社会学家称此为“社会规范的内化”。 ↓ 现代城镇对居民征税,将税款投入“维护社会治安”的执法和司法工作中。但只有所有成员都同属一个群体,并对是非对错有着类似的评判标准时,整个族群才会感到安全舒适。如果同一街区的居民内化了同样的“邻里规范”,警察就不需要时时巡逻。如果街区的每个人都讨厌吵闹的派对、厌恶在公共场所醉酒的行为,那这个街区的周末就会宁静祥和。在喜欢热闹聚会的邻里之间,周末的确会更加吵嚷,但治安并不一定更差。 和祖先一样,我们的现代生活方式也建立在社会规范内化的基础之上,但它也揭示了一些问题。[插图]我们现在经常与来自不同文化体系的人生活在一起,有时候需要努力避免被一些让我们感到不舒服的事——我们很难理解和接受的行为——干扰。另一个问题是,即便有些社会规范没有意义,即便违反是偶尔出现的,我们也会在违反的时候以痛苦的方式自我惩罚。为什么一名女性要在经血渗出白色裤子的时候感到窘迫不已?人类族群内化的社会规范以及他们对这些规范的感受不尽相同,但在意他人如何看待自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报道,有些个体在做错事时不会感到不适,有时候他们被称为“精神病患者”或“反社会者”,我们认为他们很可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