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暗中歌唱光明 读张贤亮先生《河的子孙》有感 张贤亮先生的小说一部比一部精彩,这部《河的子孙》值得我大书特书,我得分两个主题写,先把最让我感动的写下来。 小说的最后有段话:“黄河水不管一路来人家扔了多少脏东西在里面,可只要它不停的流,不停的运动,它总能保持干干净净的,这在科学上叫流水的自净作用。我们中华民族也是这样,千百年来,人家扔了多少脏东西在里头,可最终我们还是建成了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尽管我们的制度还不很完善,不可避免的,还有人要朝里头扔脏东西。但我们是能自我净化的,一切扔在里头的脏东西,在我们民族的不停的运动里都会沉淀下去。” 这段话是张贤亮先生借文中男主人公最崇拜的领导尤小舟之口,讲出自己的心声。你能想象么?这是他“被错误”的二十二年劳动改造后发出的肺腑之言。 二十二年的光阴,足以让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变成饱经沧桑的中年人。张贤亮先生却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做"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正如他在他的后记中写道:从我蹒跚学步时起,我似乎就一直在跑着。我曾踢倒过栏,并且被栏绊得趴在地上,一倒便是22年。然而,即使是在爬行时,我的眼睛也总是盯住前面,不然就不能活到今天。我们是从黑暗中爬过来的。 在宁夏荒原的寒夜里,在劳改农场的阴霾下,张贤亮没有选择怨恨。他用文字记录下这片土地的苦难与坚韧,用心灵感受着人民的悲欢离合。那些年,他失去了自由,却从未失去对生活的热爱。在《河的子孙》中,我们看到的不是控诉与怨怼,而是对生命最深沉的热爱。 他的笔下,黄河奔流不息,就像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他写黄河的自净,何尝不是在写自己?在漫长的苦难中,他始终保持着一颗纯净的心。这种纯净不是未经世事的单纯,而是历经磨难后的通透。张贤亮的伟大,在于他始终相信光明。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他依然能看到希望。这种希望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建立在对人性深刻理解基础上的信念。他相信,只要心中有光,就永远不会迷失方向。 我读《河的子孙》,感受到那份炽热的爱国情怀。张贤亮用他的生命告诉我们:真正的爱国,不是唱赞歌,而是在看清这个国家的不足后,依然深爱着她;真正的热爱生活,不是在顺境中享受,而是在逆境中依然保持希望。张贤亮的精神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他教会我们: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你经历了什么,而在于你如何对待这些经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