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理论
早期的近代哲学分为经验论和唯理论。以笛卡尔为开端的近代哲学,首先要面对对认识论的众多问题的回答。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哲学家们分成了两派。一派(经验论)认为一切知识建立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之上;一派(唯理论)认为感觉经验是相对的、偶然的、不可靠的,所以科学知识应该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显然他们认为感觉经验不足以构成科学的基础,需要在理性中寻找基础。
按照我们现在的视角去看待当时的问题,会把“把知识的基础建立在理性自身的天赋观念的基础之上”看作是一种主观主义。但在那个时代,人们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先天的东西是客观的,而感觉经验的东西是主观的。因为先天的东西不是由你任意想象的,它是变换不定的、而且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是当时唯理论的三大著名哲学家。
笛卡尔以天赋观念作为基础,通过普遍怀疑的方式来把主体和客体区分开,从而提出了“心物二元论”,但是他始终没有将主体与客体统一起来。
后来,斯宾诺莎试图解决和消除笛卡尔的“心物二元论”的对立问题,他以“实体一元论”作为出发点,把笛卡尔认为的两个有限实体(思想实体和广延实体)看作是同一个实体的两个本质属性的反映。虽然思想是思想,广延是广延,但它们之间不依赖、也不相互影响。就是因为它们反映的是同一实体的本质,所以它们始终是一致的。但斯宾诺莎的实体具有一种先天性的缺陷:它是静止不动的。
随着自然科学飞速发展,哲学又面临着两大问题:“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和“不可分的点与连续性之间的矛盾问题”。牛顿的力学把物体的运动看作是广延性的、空间性的位置移动,这可以解释世界的连续性。但如果无限分割的话,世界的基础是什么?无限分割之后,世界的连续性的基础又是什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莱布尼茨提出了“单子论”。所谓的单子,其实是精神实体(它是客观存在的,无限多的,质上有差别,非物质性的,能动的)。莱布尼茨认为世界是复合的、由不同的东西组成,就一定存在单纯的实体(即为单子,因为单子没有体积,所以不是广延的,莱布尼茨把单子称为“活着的零”),这恰恰解决了“不可分的点与连续性之间的关系问题”。另一方面莱布尼茨认为有无限多个单子,单子自身携带过去、孕育未来,是自己完成自己的过程(这就解释了自由)。但这个过程归根结底是由上帝来决定的,因为要为所有单子所构成的连续性整体提供一个依据。上帝在创造世界之初就预定了任何一个事情发展的方向,任何事情按照自己的方向发展,但这个世界始终是和谐的,它绝不会因为某个东西的发展而打破这个平衡(这就解释了必然性)。
哲学中唯理论最关注的是“形而上学”的问题,也就是把实体作为唯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唯理论是一种强调理性、思辨和逻辑在认识中起主导作用的哲学学说,但它过分强调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性,而忽视了感性经验的基础性作用。

评论:
风云再起: 哎!世界都是差不多,只是幻想与现实不一样。反正打脸的事只有自己知道。
说的道理: 厉害啊。我读心理学史的时候也发现心理学常常要从当时流行的哲学里汲取营养。有没有哲学史推荐?读哲学史之前需要欧洲史作为基础吗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长青: 不需要,直接读就好了,读欧洲史是进阶的多的阶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