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啊学.
    我想看尼采的书了,有推荐吗#尼采 >>阅读更多


用户:老忠衣Cello
    Wenn du lange in einen Abgrund blickst, blickt der Abgrund auch in dich hinein#尼采 >>阅读更多


用户:简·墨
    睡不着起来看书,发现了有趣的事情 读尼采的《查拉图斯如是说》读不进去 于是去读了欧文亚隆的《当尼采哭泣》,莎乐美和咨询师说,尼采正在写一本《查拉图斯如是说》[笑倒地],他很郁闷的原因是因为,他在书里面说的话没人能懂[笑倒地],好吧,我真的看不懂大部分隐喻偶尔看懂一两句话有种打开天窗的感觉 看书评的时候,有人说《荒原狼》里面关于尼采的论述,大概意思是尼采是死后的哲学家,尼采过早地看到了未来的问题,独自承受着孤独和痛苦,身边没有理解他的人 荒原狼是我最爱的书之一,因为黑塞是我的白月光,之后读了荣格,之后读了尼采,读了两遍荒原狼,完全不知道里面还有尼采,但是读着读着,书与书之间,作者和作者之间都有联系哈哈哈 #尼采#欧文•亚隆 #赫尔曼·黑塞 >>阅读更多


用户:AppleU
    刚才我跟DeepSeek讨论了一下我对于苏格拉底和尼采对于世界本质认知上的差异,没想到,我们俩聊的是有模有样啊。 我:苏格拉底认为整个世界是建立在规则和逻辑上的,而尼采认为世界的本质是酒神精神,而酒神精神是无法用规则和逻辑来解释的 DeepSeek : 是的,苏格拉底和尼采对世界本质的理解截然不同,这种差异反映了两种根本不同的哲学观和世界观。以下是对两者观点的详细对比: --- ### 1. **苏格拉底的观点:世界建立在规则和逻辑之上** - **理性主义的核心** 苏格拉底是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的奠基人之一。他认为,世界的本质可以通过理性和逻辑来理解和解释。真理、美德和知识都建立在清晰的规则和逻辑之上。 - **“知识即美德”** 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即美德”,认为通过理性思考和逻辑推理,人类可以认识真理,并以此指导行为。他的哲学强调对话、辩论和批判性思维。 - **对确定性的追求** 苏格拉底相信,世界是一个有序的、可理解的整体,人类可以通过理性探索发现其内在的规律和真理。 --- ### 2. **尼采的观点:世界的本质是酒神精神** - **狄俄尼索斯精神(酒神精神)** 尼采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狄俄尼索斯精神,即一种非理性的、混沌的、充满激情和创造力的生命力量。这种力量无法用规则和逻辑来解释,只能通过艺术和直觉来体验。 - **对理性主义的批判** 尼采强烈批判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以来的理性主义传统,认为它压制了生命的原始力量,导致现代文化的僵化和虚无主义。 - **生命的混沌与创造** 尼采认为,生命本质上是混沌的、矛盾的,充满了痛苦与欢乐、毁灭与创造。只有通过狄俄尼索斯精神,人类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本质,并从中获得力量。 --- ### 3. **两者的根本分歧** - **理性 vs. 非理性** 苏格拉底强调理性和逻辑是理解世界的基础,而尼采则认为世界的本质是非理性的,只能通过直觉和艺术来体验。 - **秩序 vs. 混沌** 苏格拉底认为世界是一个有序的整体,而尼采则认为世界本质上是混沌的,充满了矛盾和冲突。 - **知识 vs. 体验** 苏格拉底追求通过知识来理解世界,而尼采强调通过直接的生命体验来感受世界。 --- ### 4. **尼采对苏格拉底的批判** - **理性主义的局限** 尼采认为,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导致了对生命本质的误解。通过将世界简化为规则和逻辑,苏格拉底忽视了生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 **悲剧的消亡** 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指出,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导致了古希腊悲剧的消亡。悲剧原本是狄俄尼索斯精神的体现,但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压制了这种精神,使悲剧失去了其生命力。 - **对现代文化的影响** 尼采认为,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传统对现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导致现代人失去了对生命本质的直接体验,陷入了虚无主义的困境。 --- ### 5. **尼采的替代方案:酒神精神的复兴** - **艺术的救赎功能** 尼采认为,艺术(尤其是悲剧)能够通过狄俄尼索斯精神,重新唤醒人类对生命本质的体验。艺术不仅是对生命的模仿,更是对生命的肯定和升华。 - **超人哲学** 尼采提出“超人”概念,呼吁人类超越理性主义的局限,重新拥抱生命的原始力量,创造新的价值和意义。 --- ### 总结 苏格拉底和尼采对世界本质的理解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传统:前者强调理性和逻辑,后者强调非理性和生命力量。尼采批判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压制了生命的原始力量,呼吁通过狄俄尼索斯精神和艺术重新理解世界。这种分歧不仅反映了哲学上的对立,也揭示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观。 #读书笔记 #书单 #哲学 #尼采 #苏格拉底 #悲剧的诞生 #deepseek [厉害][厉害][厉害] >>阅读更多


用户:AppleU
    尼采对酒神(狄俄尼索斯)的推崇与对阿波罗的批判,根植于他对西方文明本质的哲学反思。作为德国哲学家,他恰恰通过颠覆传统理性主义传统,揭示了更深层的文化逻辑: --- ### 一、酒神与阿波罗的哲学隐喻 1. **阿波罗精神**象征理性、秩序与表象美,是希腊古典艺术的表象,但尼采指出这仅是冰山一角。 2. **酒神精神**则代表原始生命力、混沌与超越个体性的狂喜,是艺术与存在的本源力量。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揭示:真正的古希腊悲剧诞生于酒神合唱队的迷醉体验,阿波罗的造型艺术仅是为其赋予形式的外壳。 --- ### 二、对德国理性主义的反叛 1. **批判启蒙传统的桎梏**:尼采身处19世纪理性主义巅峰期(黑格尔体系、科学实证主义),他敏锐察觉理性过度膨胀导致生命力的萎缩。阿波罗式的秩序成为压抑人性的工具(如道德教条、宗教戒律)。 2. **解构苏格拉底传统**:尼采将苏格拉底视为西方理性主义的开端,认为其"知识即美德"的命题扼杀了悲剧精神,使哲学沦为逻辑游戏,最终导致现代虚无主义。 --- ### 三、酒神精神的现代意义 1. **对抗虚无主义的解药**:在"上帝已死"的语境下,尼采以酒神的生命肯定(amor fati)重构价值——不是通过逻辑推导,而是通过直面痛苦与混乱,在毁灭中创造新生。 2. **超越德意志性的哲学立场**:尽管尼采是德国人,但他以"好欧洲人"自居,批判德意志民族主义与基督教道德。酒神精神实为对地中海原始生命力的召唤,与北方的理性主义形成张力。 --- ### 四、阿波罗的辩证地位 尼采并非完全否定阿波罗,而是主张二者的动态平衡: - **艺术的二元性**:悲剧是酒神音乐精神与阿波罗形象世界的结合。 - **文明的病理诊断**:他认为当代社会已沦为单极化的阿波罗文明(科学、官僚制、道德虚伪),急需酒神的破坏性力量打破僵局。 --- ### 结语:哲学家的地理谬误 将哲学家思想简单等同于其国籍文化是一种误解。正如海德格尔所言:"伟大的思想家只有一个问题",尼采的狄俄尼索斯崇拜是对整个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爆破,其价值恰恰在于突破地域与时代的局限,直指人类生存的根本困境——如何在理性异化的世界中重获生命的野性尊严。 #读书笔记 #书单#悲剧的诞生 #尼采 #deepseek >>阅读更多


用户:哥斯拉不说话~
    在社会文明中,我们注定是过客,而在书的海洋和精神世界里,我们是绝对的主角!2025也要努力看书呀! #终身阅读 #读书 #哲学 #康德哲学 #叔本华 #尼采 >>阅读更多


用户:🌙
     要求别人爱自己,是最大的傲慢。#尼采 >>阅读更多


用户:KN和橘子焦糖
    每次写尼采相关的东西,总是会被这个疯子震撼到,他可能真的是超人本人。尼采告诫人,我们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我们不是父母的续集,也不是子女的前传,更不是朋友的外篇。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冒险一点,因为好歹你要失去它。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尼采 #哲学咨询 #心理咨询 >>阅读更多


用户:Da俊
    跟随尼采,走进他的精神世界体验一番 #尼采 #读尼采 #我的精神世界 #瞧,这个人 #阅读 #读书 >>阅读更多


用户:AppleU
    哲学其实也是个天坑。 我好奇问了一下什么是“物自体”以及与之相对的又是什么。 DeepSeek, 请开始你的表演。 在哲学中,尤其是康德的批判哲学中,“物自体”(德语:**Ding an sich**,英语:**Thing-in-itself**)是一个核心概念,用来描述事物**独立于人类感知和认知形式的存在本身**。与之相对应的是“**现象**”(**Erscheinung**,**Phenomenon**),即事物**通过人类感官和认知结构呈现出的样貌**。 --- ### **1. 物自体(Thing-in-itself)** - **定义**:物自体是事物**未被人类主观认知形式(如时间、空间、因果范畴等)中介过的本质**。它独立于人的意识存在,但**永远无法被人类完全认识**。 - **特性**: - **不可知性**:人类只能通过感官和理性认识事物的“现象”,而非物自体本身。例如,我们看到一朵花的颜色、闻到它的气味,但这些属性是感官加工后的结果,并非花的“本来面目”。 - **超越性**:物自体是经验之外的“本体界”(Noumenon),属于不可经验的领域。 - **逻辑必然性**:康德认为,必须假设物自体存在,否则人类经验的统一性无法解释(例如,感官材料需要来自某个外部的源头)。 --- ### **2. 现象(Phenomenon)** - **定义**:现象是物自体通过人类**先天认知形式(时空直观、知性范畴)** 加工后呈现出的对象。它是人类经验中唯一可被认识的内容。 - **特性**: - **主观建构性**:现象并非事物本身,而是人类认知结构与物自体“互动”的产物。例如,时间和空间并非客观存在,而是人类感知世界的先天形式。 - **可知性**:科学、数学和日常经验研究的对象都是现象,而非物自体。 - **规律性**:现象遵循因果律等知性范畴,因此能被理性理解和预测。 --- ### **3. 物自体与现象的关系** 康德通过这一区分,试图解决**经验论与唯理论的矛盾**: - **经验论**(如休谟)认为知识源于感官经验,但无法解释普遍必然性(如数学真理)。 - **唯理论**(如笛卡尔)认为知识源于理性,但无法解释经验内容。 康德的调和方案是: - **现象界**(经验领域):人类通过先天认知形式(时空、范畴)赋予现象规律性,使科学知识成为可能。 - **物自体界**(本体领域):为自由、上帝、灵魂等超验概念保留空间,避免理性陷入矛盾(如“二律背反”)。 --- ### **4. 物自体的哲学意义** - **认识论的界限**:人类理性只能认识现象,无法触及物自体。这一思想被称为“**批判哲学的哥白尼革命**”——不是心灵符合对象,而是对象符合心灵的认知形式。 - **道德的根基**: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指出,物自体领域为自由意志提供了可能。道德法则(如“绝对命令”)不依赖经验,而是根植于理性的本体界。 - **科学与信仰的划界**:科学负责现象界的规律探索,宗教和道德负责物自体界的价值问题,两者互不冲突。 --- ### **5. 与物自体相关的其他哲学概念** - **黑格尔的批判**:黑格尔认为物自体与现象的割裂是虚假的,主张“实体即主体”,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绝对精神自我展开的过程)。 - **叔本华的“意志”**:叔本华将康德的物自体解释为“生命意志”,认为它是盲目的、非理性的驱动力,现象则是意志的表象。 - **现象学的回应**:胡塞尔提出“回到事物本身”,试图悬置(Epoché)对物自体的预设,直接描述意识体验中的现象。 --- ### **例子说明** - **苹果的比喻**: - **物自体**:苹果本身的存在(颜色、味道、质地等未被人类感官加工的本质)。 - **现象**:你看到的红色、尝到的甜味、触摸到的光滑表面——这些是苹果通过你的感官和认知结构呈现出的样貌。 - **科学研究的对象**:物理学研究的是现象(如引力、电磁波),而非物自体(如“引力本身是什么”)。 --- ### **总结** - **物自体**:独立于认知的存在本质,不可知但逻辑上必须存在。 - **现象**:物自体经人类认知形式加工后的显现,是知识的唯一对象。 - **核心矛盾**:人类渴望认识绝对真理(物自体),但注定只能停留在现象界。这一思想深刻影响了现代哲学,从实证主义到存在主义均试图回应康德的难题。 #读书笔记 #书单 #尼采 #悲剧的诞生 >>阅读更多


用户:巴尔扎克
    七星连珠——仰望星空,思考人生的奥秘 2025年2月28日,金星(Venus)、土星(Saturn)、水星(Mercury)、火星(Mars)、木星(Jupiter)、海王星(Neptune)和天王星(Uranus),将排列成一线,点亮天幕。我们简称“七星连珠”。 疯子哲学家尼采也曾望着星空,一语惊醒:“孤独,你配吗?只有天才和疯子才能享有孤独,你充其量有点寂寞罢了。孤独和寂寞最大的不同是,孤独者的内心是饱满而丰盈的,而寂寞者的内心是慌张而骚动的。孤独的人,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在他的周围找不到同类。” 我伴随着直播老师的解说,在宁夏天文台角度仰望着,思考着:人总是会死的,让彼此享受每一刻的美好。每个人又是独立的个体,思考着自己的人生,探索着宇宙的奥秘,充满了惊喜而不确定。 虽然77年一遇天象奇观,今晚看来just so so。那么应验了一句感情的话:“你不贪心便是奖励,你若期待便是惩罚。” 人生,何尝不是一场旅行呢? #七星连珠 #天文 #星空 #尼采 #孤独 #真正的灵魂伴侣 #社交&感悟 >>阅读更多


用户:……
    听 我们在某些场合说的话 不是给当事人听的,而是给旁观者听的 甚至不是给这个时间点的具体的人听的。 尼采:“我的话,是给200年后的耳朵听的。” 注意,是200年后 我想,这就是哲学的魅力—— 先知般的预见+不容反驳的洞察 有人孤独是因为身心缺陷 有人孤独是出自心灵匮乏 康德用教条般刻板的守时去表达孤独 叔本华和狗相依为命去和解孤独 阮咸与猪同饮去藐视孤独 ...... 我的意思是,人们的快乐千篇一律, 而孤独却各有千秋 尼采:“虽然很想交朋友,但孤独没有人懂。” 他选择一言不发去内化孤独 注意,是用一言不发去内化 他晚年搬去了深山,偶有朋友来看望 他很珍惜仅剩不多的友谊 送别朋友的时候会送很远很远 多远?你想象一下: 一个患有神经重症的老爷子 会翻过一座又一座山 注意,是一座又一座 在一言不发的缄默中,跟你很远很远 你在山门回头的时候,他扶着树, 用浑浊的眼向你望来 你吆喝一声:“回吧啊,甭送啦~” 他说:“没事儿,路上慢点嘿。” 你说:“你跟到啥前儿去啊?你这样我下次不来了昂!” 他听到这话,才笑笑转身 背影,像委屈的孩子 ——他不知道哪一次会面,是和你的最后一面 这种偏执的孤独和对理解的渴望 最终让他彻底疯掉了 导火索是一匹马 ——一匹怎么也不肯前进,而被马夫痛打的马 尼采一步冲上去,像拥抱孪生兄弟一般 抱着马脖子,哭到昏厥 醒来后,彻底疯了,疯了怎么办? 抬医院去呗...... 我并不认为尼采的作品是顶级的 但我认为尼采的精神科医生,给他写的病例,是顶级的 ——“他试图拥抱,从他身边经过的,每一个人。” 注意,是每一个人 #尼采 #書摘 #我病了 #孤独 #书摘 >>阅读更多


用户:简·墨
    今天在和deepseek的讨论下,搞清楚了一个最近困惑的哲学问题,主要观点是我提出来的,它为我举证并得出了结论,我感到内心充盈和喜悦。 总结为:克里希那穆提的自我觉察和尼采的超人概念,确实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互补,自我觉察提供了一个内在的基础,帮助个体理解自己并摆脱内心的束缚,而超人概念则提供了一个外在的目标,激励个体通过行动和创造来实现自我超越,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路径,帮助个体实现真正的自由和潜力,因此他们的思想并不冲突,而是可以互相补充,共同促进个体的成长和实现。 “内在富足感的本身就能带来祥和的喜悦” #克里希那穆提#尼采#自我觉察#超人概念#哲学#禅宗 #冥想#印度哲学#心灵哲学 #自我成长与突破 >>阅读更多


用户:遇见更好的自己
    | 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这并不是因为他想孤独,而是因为在他的周围找不到他的同类。”#尼采#电视剧天道 >>阅读更多


用户:AppleU
    因为倘若人们来设想一下,为那种世界趋向所消耗的这整个无法估量的力量之总和并不是为认识效力的,而是用于个人和民族的实践目的,也即利己目的,那么,在普遍的毁灭性战斗和持续不断的民族迁徙中,本能的生活乐趣很可能被大大削弱了,以至于自杀成了习惯,…… 理性代替了感性,群体塌缩成了个体,用实践来转移对终极命题的恐惧,本能被驯化后,本我成为了自我。梦境就是我们自己的御用驯兽师啊。 #读书笔记 #书单 #悲剧的诞生 #尼采 >>阅读更多


用户:AppleU
    当合唱歌队慢慢具象和狭义化成戏剧的那一刻,狄奥尼索斯终于披上了阿波罗的面具,现身在观众面前。也就在这一刻,原本水火不容的狄奥尼索斯和阿波罗融为了一体。 所以,为啥一千个观众的心目中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哪是哈姆雷特啊,这分明就是一千个披着哈姆雷特外衣的狄奥尼索斯啊。 #读书笔记 #书单 #尼采 #悲剧的诞生 >>阅读更多


用户:Grogu♑️
    自己满溢,自己降露, 自己做焦枯荒野上的雨。 --尼采《最富有的贫穷》 闺蜜家随手拍下的花花#贞子花 #春天#治愈时刻#尼采 #与春天的100种相遇 #记录生活#搬运侵删 >>阅读更多


用户:AppleU
    今年给自己的读书目标是读完尼采的《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如是说》、《权力意志》和《未来哲学序曲》这四本书。 我已经折在《悲剧的诞生》一年多了,到现在也只囫囵到了《悲剧的诞生》的第五章,实在是读不进不去,读不懂,看不明白。所以今天再次祭出x-mind。我发现我现在读书是彻底离不开这个软件了。 终于,今天,我觉得我又摸到一点线索看到一个火星了。希腊人对于阿波罗和狄奥尼索斯的崇拜,其实是源于人类的最基本问题:人终有一死。套用书中西勒尼格言来讲:最糟糕的事情是快快死掉,其次则是终有一死。 当古希腊人发现了这个终极且无解的命题后,恐惧布满全身,以至于由此引发了强制拒绝的机制。以阿波罗为代表的奥林匹斯诸神便应运而生。 此时我也才明白,为啥这些西方神仙跟我们的东方神仙如此不同,他们的身上没有任何的道德束缚和义务,一个个的都及时行乐甚至到了野蛮和荒淫无度的程度。可即便如此,他们仍旧可以不论善恶,统统具备高高在上的神格。因为他们分明就是希腊人为了麻痹自己而创造出来的“强制拒绝” 人终有一死的“终极理论”。 既然解决不了问题,那我就按照我自己的意愿强制解释和掩盖问题。 再联想到西方国家能在全球舆论场上如此双标且堂而皇之,这算不算得上找到了他们群体记忆的根子上咯。#读书笔记 #尼采 #悲剧的诞生#书单 #苏州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