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理遗
    我目前在研究政治以及siyou制度历史还有经济,还有大学英语视听说以及文学理论。如果有意的可以加我好友。#大一统理论 #社科 #政治学 #社科 #政治学 #社会科学 >>阅读更多


用户:图书馆扫地僧
    打开你的小宇宙 关于成长的一些经历 昨天进到一个关于阅读的互联网交流群里,主题是推荐书籍,当他们开始推荐杨天真的书,推荐《真需求》等畅销书,我忍不住说了一句:畅销书都是一些正确的废话,不同阶段阅读需求不一样。我还没有说完我的观点,就已经被打断了。说男的也需要情绪价值,不然活的的像机器人。 你看看,这就是互联网,倾听都懒得倾听了,我否定杨,并不代表我反对大家去阅读啊,还有一个问题,情绪价值这个词哪里来的?怎么量化?网络词语最大的好处就是所谓的精辟,和略显俏皮,坏处就是经不起推敲。 我看李娟,蔡崇达的书也会感到温暖,感动。我咋就成了机器人了,所以很多时候我想问问情绪价值这个词谁在经常用,是不是很多商家,小男生和小女生用的多,爸爸妈妈用的多吗?爷爷奶奶用的多吗?什么能带来情绪价值?一束花,一块表,一只口红?就像我看蔡崇达的书时候说的,爱是啥?爱是陪伴,爱是财米油盐,爱是一次家庭的户外野餐,和一次海洋公园的陪伴,别轻易被消费主义绑架。 读书是不需要推荐的,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只要你还有探索精神,你自然就会往前走。 #随笔 #读书笔记 #社科 >>阅读更多


用户:妙喵
    能不能天降一个同行跟我一起收集数据发paper呢 [无语] #社科 >>阅读更多


用户:瓶盖猫 Mr
     任何进步的思想,到我们这都不可避免会走向极端,这些进步的观念,是在自由社会中自发产生的,社达环境中,没有人“权与契约精神,人们认同的是大鱼吃小鱼,强调争斗与丛林,也是社会生态十分压抑的原因,本质不变,任何思想到我们这都没用 #自由 #深夜读物 #人文 #社科 #女权 >>阅读更多


用户:Saint
    思政选题方向如下 技术与思政的结合: 精神主动与技术发展:研究人类在技术发展中的主 动性,以及技术如何影响人类的精神状态和思政 教育1。 社交媒体与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评价:探讨社交媒体 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和影响1。 人工智能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创新思考: 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助力思政教育的创新2。 环境与社会责任: 精神主动与环境保护:研究人类在环境保护中的主 动性,以及环保行动对思政教育的促进1。 全球化与思政教育:研究全球化进程中人类的主动 性,以及跨文化交流对思政观念的影响1。 文化与创新: 精神主动与文化创新:探讨人类在文化创新中的主 动性,以及文化创新如何影响人们的精神追求和 思政教育1。 思政教育与文化融合: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思政教 育的异同,以及文化融合对思政教育的启示3。 教育与教学改革: 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与改革创新:对当前思政教 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改革创新的建议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路径研究:探索 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改革路径2。 德育与道德建设: 基于生活哲学的公民道德建设路径研究:从生活哲 学的角度探讨公民道德建设的路径3。 新形势下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分析新形势下青 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挑战和对策3 #思政 #社科 >>阅读更多


用户:康老师lun文期刊
    《省级日报(理论版)》不指定 #全科教育#文化#思政党建#社科#期刊发表 #新闻与传播 #音乐 #体育 #心里健康 #学术期刊 #核心期刊 #项目课题研究开发 #基金项目 #职称 >>阅读更多


用户:图书馆扫地僧
    《中国文化的命运》 读书的就是借用不同的视角去丈量世界的宽度,梁漱溟先生是研究的是人生和社会问题的,也就说我们现在每天争论的民主、自由早在上个世界的动荡时期就有人思考过,也把中西之间的不同描述的很清楚,他把文化分成了三个派别:一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伦理为根基社会,二是以英美为代表的个人主义为根基的社会,三是俄国为代表以社会为根基的文化。出发点不同,长出的东西就不一样,没有什么好坏,这一帮早期见世界的人也承认了,西方文化的优势,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当然是不是要制他们不重要,中国人追求的是不被欺负。 给我的三点启示: 1.所谓民主是承认别人,支持别人,在公共事务要商量着来处理,切忌傲慢。 2.孙中山说的是中国人不是没有自由,而是自由过了头,理由是中国人从古到今都是以忠孝治天下,不造反,不违背伦理,你爱干嘛干嘛。反思现在,放个屁都要分析一下放的是什么屁,然后根据个人意识去对放屁这个行为谴责,谩骂甚至让放屁的人社死。我们作为中国人要继承中国文化,就是内修道德,外修实物。 3.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用梁漱溟先生的观点,我们只是缺乏集体生活,所以没有公德的概念,缺乏纪律性,既然找到问题了,那我们就去面对问题,积极参与公共区域建设里面去。 #社科 #读书笔记 #《中国文化的命运》 >>阅读更多


用户:晓梦记
    闲谈: 一位小学生父亲说要去学校讲 关于乡村与城市的差异与变迁, 讲自己的家乡和北京。 这种课题,实际上是包含着 土地资源,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 感觉主要的拓展应该思考,不同地域差异的人的不同思维方式,形成不同的人口流动。 在这个视角下, 福建广州人,可能就会有开厂、破产、不同的海派出海的倾向; 土地资源大省可能就是农业机械化,身份自然转变,打工人考公之类的选择; 深山僻壤可能就是乡村振兴,走出大山,交通发展后的因地制宜; …… 建议做成社科思维方法的拓展课, 引导孩子思考起点不同,差异化思维, 农耕文化、出海文化、经商文化,…… 对每个生活在其中的人的影响。 引发孩子的兴趣, 去了解自己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了解自己的家族史家族地域文化。 形成每个人自觉的属于自己的社科田园调查, 建立初步的成年人的所有好的科学的思考方法。 在这个基础上,每个人通过兴趣, 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互相交流, 从而了解自己,理解自己; 了解他人,理解他人。 这样,可以引导孩子思考, 我是谁,从哪里来,带有哪些地域文化,有那些特质,要到哪里去。 深度了解社会,理解不同人迁移的故事。 不建议做成什么成果展示。 看看图片,听听人家的故事。 仅仅做成一个,个人成功历程课。 ...... #随感 #时代变迁 #曾经的岁月 #社科 #教育 #方式 #认知思维#小大人 >>阅读更多